利维坦,一个不时会被提起,但又有些陌生的名字。稍微对政治学概念熟悉的人会知道这里的利维坦并非指《圣经》中上帝创造的,难以降服的大海怪,而是17世纪政治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于1651年出版的著作。
在这本书中,霍布斯将神话中的海怪,被借用来解释说明国家的演变产生根源和其本质。
按照霍布斯的论述,上溯到没有国家诞生的上古蛮荒时代,人享有的是最大程度的自由。而基于人性存在的欲望,每个人都有动力和动机在没有任何外界约束的状态下,在这个资源有限的世界中夺取资源。
同时这也意味着对人存在威胁的不再只有自然环境,还有同类的人。在这种极端的平等下,为避免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以及作为智慧动物的理智,最早的公认法则诞生。
这也就是所谓“自然法”的形成过程。基于理智形成的“自然法”,为维系长久的,较为低成本的和平状态,人们不得不接受出让自己一部分权利的现实。
得到这部分让渡权利的个人或者群体,也就成为了国家的雏形。
这一过程也被称为“社会契约”的签订,自此国家诞生。
在这样的国家里,基于维护绝大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国家享有相当庞大的、不可分割、不可置疑的权力。但享有这些权力的前提是国家能够做到社会契约中声称的,对臣民们权利的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和其他鼓吹君主权力的政治学家相区别的是,霍布斯所主张的利维坦国家,一方面享有相当集中和庞大的权力,另一方面它的权力根基源自“每一个人民利益的集合”,技术层面上,利维坦等同于全体人民,君主只是集体意志的具象化存在。
了解利维坦国家的运行逻辑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人会担忧一种赛博利维坦会在所谓的去中心化技术普及后,在互联网上实现。
当然,比起可能到来的“去中心化”赛博利维坦威胁,大型跨国互联网巨头的存在已经让很多人感受到了确实的不安。
推广WEB3.0的人,极少会不提及WEB 2.0的。作为我们现在网络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2.0几乎渗透到了每个人生活的角角落落,除非你是某类特殊生活类型的爱好者,拒绝任何与电子通讯相关的事物。
要是将互联网巨头形容成心怀鬼胎,撷取公众隐私进行勒索的超级恶棍,未免有些偏颇。但当全球互联网成型,一代人随着互联网长大后,曾经是相对小众爱好者聚集的网络空间,也一步步地褪去它的技术光环, 成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基础设施。
这一过程中,接入国际光缆的国家增多,网民数量也经历了难以置信的暴涨。举一个相对过时的数据:根据2018年的一份统计数字报告,全球使用互联网的网民以及超过40亿,而仅仅在2017年,就有近25亿人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当时的全球人口大约为76亿。
毫无意外,网民数量会无限接近实际人口数量。
持续、快速增长的用户,曾经是摆在所有网络公司面前的一块巨大蛋糕,同时,不断扩张的版图也给了它们在持续亏损下继续描绘美好未来蓝图,藉此寻求更多投资的底气。
这也是继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以来,又一次重振旗鼓的机会,老牌新贵争先恐后地登上舞台。
前有傲视群雄的新首富,老牌购物网站亚马逊、搜索巨头谷歌;社交网络领域也有脸书、推特这样大放光彩的存在。而将科技与网络结合起来,在股市上大现异彩的特斯拉,其创始人马斯克也是互联网领域的弄潮儿。
互联网巨头构建的网络平台,在日常生活中,被默认为公共空间,一旦出现特殊情况,WEB2.0时代特有的平台主权又会提醒所有用户,他们只不过是被准许在此交流和创造内容。
内容的所有权和解释权,本质上依然属于创造出平台的互联网巨头们所有。
这一规则已有无数案例证明过:美国去世网民家属无法获得死者在社交平台的账号所有权,是普通人面对大公司时无力的表现。
而2021年美国大选期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日常使用的社交平台上频繁发布煽动性言论,后被平台方永久禁言。
世界第一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会有如此体验,相信在此前没有人想过。网络主权和实际的国家权力代表人,在这一事件上发生了剧烈碰撞,并以后者的失败告终。
作为公认崇尚自由的国家,美国总统特朗普被“禁言”后,第一时间引发的讨论自然是“言论自由”。
反对对特朗普言论被管控的讨论中,相当一部分人出发点并非赞同其发言内容,而是坚决守护宪法赋予公民的自由权利,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互联网非法外之地,绝对意义上的自由并不存在,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遑论影响力巨大的总统。
在围绕“言论自由”开展讨论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也被部分人所关注和担忧:对互联网言论的管控还是放任,到底是谁说了算?
永久封禁特朗普的推特账号,不是美国政府发出的行政命令(技术上也不可行),也不是独立的司法机关作出的审理判决,而是由受到法律美国法律监管的推特、脸书这样的企业主体做出。
那么,私营科技公司有无权力做此举动?超越国家的网络权力,是否会侵蚀到现实中的国家权力呢?
对这种超级公司的恐惧,某种意义上也是推动WEB3.0发展,受到认可的内在动力。当区块链和NFT等超脱中心,不再受到中心限制的技术出现,计算机算力不断增长的如今,是否能够真的脱离巨头的怀抱,奔向一个美丽新世界呢?
Dmarket打破了这种幻想,在所谓的“大是大非”面前,Dmarket 冻结了来自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用户的数字资产,暂停这些地区的新用户注册,并将俄罗斯卢布从平台上移除,公然违背了 Web 3 去中心化精神,这让人们感到“愤怒和失望”。
明明是去中心化,为什么还是有可以控制的“中心”存在?
这就又要回到文章开头对利维坦的解释了。
一个以更好的生存环境为目标,出让部分权利凝结起来的政治实体,形成了一个凌驾于所有人至上的利维坦。WEB2.0时代,巨头们有意无意的设计,让大量用户被动地成为了“利维坦国家”的臣民,并无法彻底逃离这一网络王国的控制。
那么去中心化得到实现,巨头被打翻在地,互联网失去了监管和控制,会出现什么呢?
1)不同于文明形成、国家出现前漫无边际的蛮荒暗夜,互联网并非自然造物。
它需要依托于具体的技术设备、基础设施以及持续不断地更新升级和维护来保持。隔几年就会因为船舶事故、地质灾害而被破坏的跨国海底光缆断裂,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明。
2)网络本身的发展和技术标准的推广、接受,也不是依靠个人自发自觉的行为来完成。
个人用户当然可以在同好范围(不管它有多大的受众数量)中坚持某种自己认为最好或是最能接受的技术标准。但这和大规模普及是两回事。
好比微软公司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苹果公司开发的MacOS操作系统。后者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优良使用体验,在专业人士、办公场景中也被广泛运用,但它依然无法抗衡有种种诟病的Windows系统,后者无论是操作门槛还是装机数量,都毫无争议的呈压倒性优势。技术专业人士所喜爱的Linux操作系统就更为小众。
3)基础设施、技术标准的接受度已经是问题,更不要说实现普遍性去中心化需要多么高昂的技术成本。
这次Web3.0成本是没有大公司和政府来买单的。正如利维坦的形成那样,巨怪的形成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基于最小损失和框架内最大获利/保障来得出的结果。自现代国家形成,关于大政府还是小政府更优的争论百余年来从未停止,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灾害的消除、预防、救助,都需要全国性政府调配资源进行,难以由公民自发或企业负担。
4)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系统的秩序所需要的能量(广义)远比使其趋于无序化要大得多。
自新世纪以来,从WEB1.0时代存活至今的大量公益、普惠性的网站,都需要无数网民自发付出时间、精力甚至金钱来进行维护更新。维基百科的大概是个最好的案例:自1995年开发上线以来,超过590万余个词条被创作,区别于实体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的一些词条自创作后,为更准确和中立,一直处于被修改编辑的状态。针对某些存在争议的词条,也发生过编辑拉锯的事件。
这还是用户存在相对一致价值观的,非营利性的内容平台。不难想象,在其他存在更多利益相关的网络社区中,彻底将管制去中心化。这种托夫勒在其著作中反复强调的权力转移,会带来何种混乱?忽视前面提到的种种阻碍,实现这种去中心化状态后,用户大概会经历一段混乱状态,直到新的、公认秩序被构建和普遍接受。我无法表述那种场景,但相信它不会是种很美好的体验。
WEB3.0这一概念形成共识,大多要等到他们成型、固化,直至不再有明显的变化后,才能得到一个定义。
放到人身上,我们常说“盖棺定论”,鉴于技术的流动性,或许我们可以将其比作玻璃:外观上显然是一种硬邦邦的固体,但技术上它属于高黏度的液体。随着冷却,其能够保持长久的(超过很多人寿命的长度!)形态稳定,作为非晶体,它在微观尺度上仍在流动,并在超长的时间流过后,向你我展示它在重力作用下的变化。
WEB3.0是什么,看来只能等到这一技术成为“过去”,才能有定论吧?
至于它会带来什么,我衷心的希望,还是不要带来利维坦为好,毕竟,现实中有这么多,已经足够了。
注册有任何问题请添加 微信:MVIP619 拉你进入群
打开微信扫一扫
添加客服
进入交流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