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建築醫學學會

资讯 2024-07-15 阅读:89 评论:0
...
美化布局示例

欧易(OKX)最新版本

【遇到注册下载问题请加文章最下面的客服微信】永久享受返佣20%手续费!

APP下载   全球官网 大陆官网

币安(Binance)最新版本

币安交易所app【遇到注册下载问题请加文章最下面的客服微信】永久享受返佣20%手续费!

APP下载   官网地址

火币HTX最新版本

火币老牌交易所【遇到注册下载问题请加文章最下面的客服微信】永久享受返佣20%手续费!

APP下载   官网地址

許惠悰  中國醫藥大學 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學系 教授/教務處教務長

游泳的人不能不知道的游泳池環境暴露問題

? ? 游泳池的水質管理一般規定,採用加氯消毒者,水質自由餘氯的濃度需要保持在1.0至3.0 ppm之間,以維持殺菌的效果,確保游泳的人不會因此感染病菌,造成健康影響。畢竟相關的文獻指出,每名游泳的人會排放0.14克的糞便(Charles, 2000),77.5毫升的尿液至池水中(Erdinger et al., 1997),這些都是池水中細菌滋生的來源。因此,從這個觀點來看,加氯消毒對於水中致病性微生物之控制有其重要的意義。 ? 但是,加氯消毒的過程中,自由餘氯會與水中的有機物質產生反應形成一系列的消毒性副產物,包括三鹵甲烷(Trihalomethanes)、鹵乙酸(Haloacetic acids)、鹵乙腈(Haloacetonitriles)、氯胺類(Chloroamines)、鹵醛類(Haloaldehydes)、鹵酮類(Haloketones)、鹵代硝基甲烷類(Halonitromethanes)等,據估計約有超過600種的消毒性副產物會在這個過程中形成(Richardson et al., 2007)。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指出,其中以三鹵甲烷類的三氯甲烷的濃度為最高(WHO, 2006)。 ? 三氯甲烷是世界衛生組織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歸類為Group 2B類的人類有可能的致癌物質(IARC, 1999)。流行病學的研究顯示,三氯甲烷的暴露與膀胱癌、大腸癌、腎臟癌等有關(Villanueva et al., 2004; Yang et al., 1998)。換言之,如何避免游泳過程中過度暴露消毒性副產物是一個重要課題。 ? 台灣的研究發現,室內游泳池空氣中的三氯甲烷濃度高低與池水中游泳的人數呈現極佳的正相關性,也就是當游泳的人越多時,室內空氣中三氯甲烷的濃度就越高,相反的,當游泳人數減少時,空氣中三氯甲烷的濃度就會降低(Chen et al., 2016)。最主要的原因,當游泳的人數增多時,游泳者身上的各種有機成分(乳液、洗髮精、沐浴乳)就提供了與水中的餘氯起化學反應進而形成三氯甲烷。再則,因為游泳的人數很多時,每位游泳者游泳拍打水面的動作會促進水中的三氯甲烷揮發至空氣相,進而造成空氣中三氯甲烷濃度的上升。 ? 因此,在此提醒游泳的朋友,進入游泳池跳入水中前,沖洗身體是降低產生消毒性副產物的必須。另外,Chen等人(2016)的研究發現,如果游泳的水池規格是正式比賽的游泳池大小,則請跳下去游泳前先估算一下有多少人在水池裡游泳,該研究發現,當水池裡有27個人在游泳時,則當下空氣中三氯甲烷的濃度就有可能達到高暴露濃度的水準,因此建議不要在那樣的情境下進行游泳的活動。 ? 參考文獻 Charles, P.G. (2000) Assessment of enteric pathogen shedding by bathers during recreational activity and its impact on water quality. Quantitative Microbiology 2: 55-68. Chen MJ, Duh JM, Shie RH, Weng JH, Hsu HT, 2016. Dynamic real-time monitoring of chloroform in an indoor swimming pool air using open-path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Indoor Air 26: 457-467. Erdinger, L., Kirsch, F., Sonntag, H.G. (1997) Potassium as an indicator of anthropogenic contamination of swimming pool water. Zentraglatt für Hygiene und Umweltmedizin 200: 297-308. IARC, 1999. Some Chemicals that Cause Tumors of the kidney or Urinary Bladder in Rodents and Some Other Substances. IARC 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Volume 73. IARC Ryon, France. Richardson, S.D., Plewa, M.J., Wagner, E.D., Schoeny, R., Demarini, D.M. (2007) Occurrence, genotoxicity, and carcinogenicity of regulated and emerging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in drinking water: a review and roadmap for research. Mutation Research 636: 178-242. Villanueva CM, Cantor KP, Cordier S, Jaakkola JJK, King WD, Lynch CF, Porru S, Kogevinas M, 2004.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and bladder cancer: a pooled analysis. Epidemiology 15: 357-367. WHO, 2006. Swimming pools and similar environments Guidelines for Safe Recreational Water Environments, vol.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va. Yang CY, Chiu HF, Cheng MF, Tsai SS, 1998. Chlorination of drinking water and cancer mortality in Taiwan. Environmental Research 78: 1-6. ?

彭徐鈞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人工智慧醫療碩士在職專班 副教授/中華民國民生電子學會 理事長

智慧醫療

? ?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近年來被廣泛應用於醫療保健中,且扮演重要角色,主要用於診斷和預防治療與其兩者間重要的聯繫。AI結合了多種技術,包括:自然語言處理、物理機器人系統、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等。足以推動收集數據、處理數據,並藉由反覆測試進行準確預測,以縮短誤差的幅度。AI演算法應用於不同的領域,例如:目標識別和影像可解釋性演算法用於醫學影像或生理訊號分析;大規模、高維度的數據處理用於建立人腦中隱藏關係邏輯的分層模型,未來規劃於區塊信息以檢測城市中的罪犯,以利跟蹤移動目標。AI也在機器人手術、心臟病學、癌症治療、神經學…等智慧健康服務領域方面發揮作用。有利於藥物研發、患者監測、個人化藥物精準治療,並協助臨床醫生做出準確的決策。總而言之,AI在醫療保健行業中潛藏巨大潛能,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治療的效果,以及患者護理水平。它的能力包括處理龐大數據、提取有意義的資訊、促進醫療實踐,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 ? ? ? AI輔助系統從患者入院開始,便啟動緊急醫療服務,開始支持患者,處理患者的大量數據與檢測疾病嚴重度,並在臨床設置中分析完整的人體臨床數據和患者基因組。透過生成AI輸出放射科醫生報告、臨床實驗室報告,提供許多決策支持工具,減少潛在性人為誤判,簡化早期發現和疾病診斷的決策過程。AI所涵蓋的醫療器械與藥品監控管理、數位化醫院與遠端醫療照護,實際案例有:照護機器人、智慧健康管理、老人與嬰兒照護、疾病預防、病患監控與照護、復健輔助器材…等。智慧醫療將影響慢性病管理、自我健康管理與疾病預防,在疾病診斷、診斷分流、臨床決策支援與照護服務上,使醫療品質與成效大幅提升,進而增加醫護體系的效能,照護更多的患者,使醫護人員免於過勞。基於人工智能的醫療保健,為醫療系統提供了更完善的支持環境。

榮建誠  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助理教授

愛美甲的你該知道關於「塑」的事

? ? 美甲不僅是上流階級或影視明星的時尚象徵,也是民眾展現時尚、氣質和美麗的方式之一,但關於美甲工作室空氣品質的調查則是少之又少。近年較完整的美甲工作室空氣品質調查報告指出 (林育柔等,2021),美甲工作室的通風狀況普遍不佳,也有11種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被測出,其中也包含被歸類為人類明確致癌物的甲醛 (Formaldehyde)。筆者在近2年的研究也發現,用於固定美甲產品香味的塑化劑 (Phthalate) 也普遍存在美甲工作室的空氣中 (Chang et al., 2022),其濃度除了遠高於室外空氣外,也高於許多國家的住家量測值,特別是鄰苯二甲酸二乙酯 (DE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 (DnBP) 和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DEHP)。我們的調查也發現,當美甲工作室的美甲作業量越多 (或顧客越多),採集到的美甲工作室內的塑化劑濃度越高,且隨著美甲工作室的通風條件越差,會有越多屬於高分子量的塑化劑 (如DEHP) 附著在細懸浮微粒 (PM2.5) 表面上,進而增加美甲師或顧客透過呼吸吸入含有塑化劑的PM2.5。 ? 不僅如此,由於美甲作業過程常會使用屬於塑膠材質的假指甲進行塑形,我們在一系列的美甲工作環境中的採樣也發現 (Chen et al., 2022),美甲工作室空氣中含有的微塑膠顆粒 (Microplastics) 濃度遠高於同時在室外空氣中量測到的結果,多數微塑膠顆粒都屬於不規則狀,尺寸多小於100微米 (相當於頭髮的直徑)。我們的研究也發現當美甲工作室的通風條件越差,採集到的空氣中微塑膠顆粒濃度越高,且空氣中的微塑膠顆粒濃度和與美甲作業有關的塑化劑濃度呈正向關係,加上分析出的微塑膠顆粒聚合物種類多屬於壓克力、橡膠和聚氨酯樹脂等普遍被用來製作成假指甲的原料,顧客越多採集到的空氣中微塑膠顆粒濃度越高,證明美甲工作室空氣中的微塑膠顆粒和美甲作業有關。 ? ? ? ? ?雖然目前沒有研究證實空氣中微塑膠顆粒的暴露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但塑化劑的暴露和人體健康危害的關係在過往的研究已被證實,加上塑化劑被列為環境荷爾蒙,因此,若真有美甲的需求,根據建議 (林育柔等,2021),可採取下列做法來降低因美甲所暴露到的含塑物質:(1) 選擇通風良好的美甲工作室,(2) 選擇有使用空氣清淨機的美甲工作室,(3) 配戴個人防護裝備 (如口罩,特別是美甲師),(4) 確認使用的美甲產品具安全認證,和 (5) 推動美甲師認證,並將有機溶劑使用安全和室內空氣品質課題納入,提升美甲師的安全衛生知識。 ? 參考文獻 Chang, C.-L., Chen, H.-T., Chen, C.-Y., Chen, E.-Y., Lin, K.-T., Jung, C.-C.*, 2022. Gas-phase and PM2.5-bound phthalates in nail salons: characteristics, exposure via inhal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1-13. Chen, E.-Y., Lin, K.-T., Jung, C.-C.*, Chang, C.-L., Chen, C.-Y., 2022.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irborne microplastics in nail salon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06, 151472. 林育柔, 洪粕宸, 李侑蓁, 劉又甄, 蔡詩偉*, 2021. 美甲作業場所空氣中有害污染物之濃度調查研究. 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季刊 9, 59-72.

吳治達  國立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 副教授/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 兼任副研究員

地理人工智慧(Geo-AI)在空氣污染模擬的應用

陽光、空氣、水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三元素。其中人只要活著時,無時無刻都需要呼吸空氣,不像喝水還能選擇瓶裝水,人們在呼吸時只能仰賴當時、當地、當下的空氣,亦無法選擇要呼吸那些空氣。因此近年來空氣污染的議題,已成為國際與國內均廣受重視的環境議題之一。 要評估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首先要先了解我們日常到底接觸暴露到多少空氣污染濃度。目前全台灣在本島的部份約有七十餘個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站,然而現存的測站仍然存在有分布不均、空間分布不足的問題,要直接以測站數據來釐清都市內每個人吸入的空氣污染濃度差異,仍然有很大的挑戰。在這個情況下,如何基於監測站的觀測數據,進一步搭配合適的推估模型,以模擬全台灣每個角落的空氣污染濃度分布,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科學挑戰。 地理人工智慧(Geo-AI)係指透過空間資訊、地理資訊系統等技術與方法以獲取地表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資訊後,經由機械學習(Machine Learning)或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等人口智慧演算法進行資料分析及模擬,以提供政府單位決策制定時之科學證據。其中常用的空間資訊技術包含衛星、飛機及無人機等載具進行影像拍攝,以及近年廣泛使用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s)感測器以獲得即時的環境污染監測數據。另一方面,隨著電腦運算技術的快速發展,過去軟硬體技術不足的問題已獲得解決,故機械學習與深度學習演算法已能夠實際被應用來進行模型分析與推估。 在空氣污染模擬方面,本團隊利用上述Geo-AI之技術,以獲取如住宅區、商業區、工廠工業區、道路路網、機場、寺廟、餐廳、綠地、水體、地形海拔等約五百餘項空氣污染排放源的空間分布資訊,築基於環保署測站量測到的污染濃度資訊,整合克利金空間內插(Kriging Interpolation)、土地利用迴歸(Land-use Regression, LUR)、機械學習及集成學習(Ensemble Learning)等空間演算法方法學,發展創新的集成混合空間推估模型(Ensemble Mixed Spatial Prediction Model),本團隊所提出的方法學可在90%以上的準確度,模擬1994年至2021年細懸浮微粒(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氮氧化物(Nitrogen Dioxide, NO2)、臭氧(Ozone, O3)及苯(Benze)等空氣污染物,在全台灣每天每個角落的濃度推估資訊,模擬成果的網格解析度是50 m*50 m,亦即把全台灣劃分成數百萬個50 m*50 m大小的網格,並且每個格子都會有自己的污染模擬數據(Babaan et al. 2023; Wong et al. 2023; Hsu et al. 2022; Wong et al. 2021)。 隨著科技的進展,Geo-AI技術可有效協助人們獲取更為精確的空氣污染暴露資訊,相信相關資訊的普及與落實,對於空氣污染問題的改善必定會有實質助益。 參考文獻 Babaan, J, F. T. Hsu, P. Y. Wong, P. C. Chen, Y. L. Guo, S. C. C. Lung, Y. C. Chen, C. D. Wu*. 2023. A Geo-AI -based Ensemble Mixed Spatial Prediction Model with Fine Spatial-Temporal Resolution for Estimating Daytime/Nighttime/Daily Average Ozone Concentrations Variations in Taiwan.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446: 130749 (IF=14.22; Environmental Science, Rank 9/279, Q1, JIF%=96.95%). Wong, P. Y., H. J. Su, S. C. C. Lung, C. D. Wu*. 2023. An ensemble mixed spatial model in estimating long-term and diurnal variations of PM2.5 in Taiwan.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66, 161336 (SCI, IF=10.75; Environmental Sciences, Rank 26/279, Q1, JIF%=90.86%). Hsu, C. Y., H. X. Xie, P. Y. Wong, Y. C. Chen, P. C. Chen, C. D. Wu*. 2022. A mixed spatial prediction model in estimating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benzene concentrations in Taiwan. Chemosphere 301: 134758 (SCI, IF=8.94; Environmental Sciences, Rank 33/279, Q1, JIF%=88.35%). Wong, P. Y., H. J. Su, H. Y. Lee, Y. C. Chen., Y. P. Hsiao, J. W. Huang, T. A. Teo, C. D. Wu*, J. D. Spengler. 2021. Using land-use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to estimate daily NO2 concentration variations in Taiwan.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17: 128411 (IF=11.07; Environmental Science, Rank 24/279, Q1, JIF%=91.58%).

陳力振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 兒科主任/新北市立土城醫院 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 主治醫師/長庚大學 兼任臨床助理教授

懸浮微粒(PM 2.5 )對兒童健康的影響: 最新流行病學研究進展

空氣污染在最近幾年來被認為是對全球健康的主要環境威脅。世界衛生組織 (WHO) 在 2018 年聲稱,十分之九人們呼吸著被污染的空氣,更重要的是,空氣污染造成了700 萬全球每年的死亡人數(註1)。在所有空氣污染物中,細顆粒物(直徑小於 2.5 微米,PM2.5)是對人類健康最嚴重的威脅之一。 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裡,有許多類似灰塵的漂浮粒狀物,被稱為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其中,粒徑小於2.5微米的懸浮微粒則被稱之為細懸浮微粒,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PM2.5」。 PM2.5包括具有多種形式和來源的不穩定空氣傳播化學物和顆粒,在台灣PM2.5常來自於室外的汽車發動機和燃煤或天然氣發電廠排放的廢物、宗教儀式的燒金紙和焚香與來自於中國的跨境污染、及室內環境中產生:例如烹飪、在地毯上行走、家庭寵物、家用化學品和吸煙等。由於PM2.5無法被呼吸道中的纖毛和黏液過濾,細懸浮微粒則可長驅直入肺臟深處的肺泡,經血液循環系統到達各處。所以PM2.5的可能危害並不侷限於呼吸道,其負面影響可及於全身各器官。 以下為近年來基於流行病學研究,簡述環境中PM2.5的暴露對於兒童健康(尤其是生長、呼吸道與神經發育)的影響: PM2.5對兒童生長的影響 懷孕期PM2.5的暴露對於嬰兒的影響 很多研究顯示母親在懷孕期間接觸污染物有可能是影響胎兒發育和兒童健康成長的關鍵。就如同眾所周知,嬰兒期和兒童期接觸二手菸會增加患呼吸道疾病的風險。2021年Natalie M. Johnson團隊於系統統計分析(Systematic reviews with meta-analyses)發現整個孕期(尤其是最後三個月) PM2.5暴露與早產和嬰兒低出生體重的風險增加呈正相關(註2)。 胎兒時期PM2.5的暴露對於嬰幼兒的影響 2021年Jacopo Vanoli團隊研究出生後到六歲在平均連續90天PM2.5暴露的影響程度,發現在男性與低出生體重孩童,PM2.5 顯著改變了年齡和體重之間的關聯性( 3歲以下兒童呈正相關,之後呈負相關) (註3) 。2022 年一項前瞻性的世代研究,證實了PM2.5暴露和兒童肥胖呈現正相關,並提出控制環境空氣污染可以預防兒童肥胖的建議(註4)。 PM2.5對於肺功能和呼吸道症狀/疾病的影響 在一個平均每日PM2.5暴露劑量和7-12歲學齡兒童的肺功能之間的關聯性為期五年研究,發現一年或以上PM2.5平均暴露劑量的增加,顯著降低與FVC(Forced vital capacity: 最大肺活量) 和 FEV1(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 第一秒吐氣量) (註5)。今年也有學者發表於泰國的研究發現:每日高濃度PM2.5的暴露的三天之內將可導致氣喘急性發作 (註6)。Mehta 等人經由系統統計分析:長期環境PM2.5暴露增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風險,短期暴露也增加因呼吸道感染住院或就診的頻率。 PM2.5對於神經發育的影響 儘管證據仍在增加,但現有研究發現產前/產後 (prenatal/postnatal) 環境空氣污染的暴露和兒童神經發育 (例如自閉症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間,具有潛在的關聯性。有學者研究發現在第三孕期(third trimester)及出生後三年內PM2.5的暴露會增加自閉症的機會(註7),且由臨床和動物研究的證據,顯示PM2.5暴露與兒童自閉症發病率的相關性,可能來自於PM2.5引起基因表達變化、氧化壓力增加和神經發炎反應 (註8)。 儘管現有的研究,對於PM2.5詳細的病理機制仍不清楚。當前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現環境PM2.5的暴露與兒童的健康有密切關係。改善空氣污染是當務之急,雖非一蹴可幾,面對PM2.5來襲,更要嚴陣以待,做好自我防護,避免PM2.5進一步傷害全身健康。 附註: 註1. Lelieveld, j et el. Lancet Planet. Health 2018, 2, e292–e300 註2. Johnson et al.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2021) 26:72 https://doi.org/10.1186/s12199-021-00995-5 註3. Vanoli et al. ?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 (2021) 6:e181 註4. Front. Public Health, 22 March 2022. |?https://doi.org/10.3389/fpubh.2022.843622? ? 註5. J Thorac Dis 2020;12(10):6379-6395 | http://dx.doi.org/10.21037/jtd-19-crh-aq-007 註6. Chankaew et al. 2 Annals of Global Health DOI: 10.5334/aogh.3513 註7. Cheng-Kuan Lin et al. 2021?Environ. Res. Lett.?16?063003 註8. You?et?al.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 (2022) 29:15 https://doi.org/10.1186/s12929-022-00799-x

李俊賢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 主治醫師/臺灣大學 環境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 兼任助理教授

石綿的暴露與健康問題

石綿是纖維狀的矽酸鹽類天然礦物,可分為角閃石及蛇紋石兩大類。蛇紋石以溫石綿(又稱白石綿)為主,是目前最主要的石綿來源。石綿具有很好用的特性,如耐高溫、耐酸鹼、耐磨、絕熱和絕緣等,用途廣泛,常用來作為建築材料(如石綿瓦,防火、隔音牆板)、摩擦材料(如煞車來令)、紡織品(如防火布),以及保溫隔熱製品(如工廠鍋爐和管線包覆的保溫綿)。 ? 石綿的致病性來自於石綿纖維粉碎後會形成很細的粉塵,如果吸入肺中會累積很難排除,長期會引發慢性發炎,可能造成肺纖維化,增加罹癌風險。石綿已被國際癌症研究署歸類為一級人類致癌物質,可引起惡性間皮瘤、肺癌,喉癌與卵巢癌等癌症,也可能與胃癌等消化道癌症有關 [1];長期暴露石綿也可能導致石綿肺症(肺纖維化)、胸膜斑及胸膜增厚等病變。但因為石綿相關疾病的潛伏期(從暴露開始到疾病診斷的期間)可長達數十年,因果關係很容易被忽視。惡性間皮瘤是罕見且致命的癌症,為間皮細胞的惡性病變,原發部位可為胸膜或腹膜的漿膜裡襯。流行病學文獻顯示,超過90%的男性惡性間皮瘤可歸因於石綿暴露。由於石綿與惡性間皮瘤的高度相關,惡性間皮瘤也被視為石綿暴露的標記腫瘤。亦即,一旦確診為惡性間皮瘤,就應高度懷疑與石綿暴露有關。筆者數年前於台大醫院曾診斷一例罹患胸膜惡性間皮瘤的職業病男性患者,從事石綿瓦的裝設及拆除工作30年以上,經勞保局認定為石綿相關職業性癌症,取得職業病的補償。 ? 我國雖自2018年禁用石綿,但老舊建物中含石綿建材之修繕、裝潢及拆除,可能使建築相關產業(包括室內裝潢業、拆除業、廢棄物處理業)的勞工甚至社區居民,仍處於石綿暴露的威脅中。國內建築界從2006年起幾已完全不使用含石綿建料,而石綿瓦及2006年前施工之辦公室的天花板、輕隔間牆(如纖維水泥板或矽酸鈣板),尚可能含石綿 [2]。為預防石綿暴露的健康危害,建議進行老舊建物的翻新或拆除工程時,應對建材進行石綿檢測,若發現含石綿,則應依照職業安全衛生的指引 [3,4]來進行防護,以保護勞工與民眾的健康。 ? 參考文獻 Fang YJ, Chuang HY, Pan CH, Chang YY, Cheng Y, Lee LJH*, Wang JD. Increased Risk of Gastric Cancer in Asbestos-Exposed Worker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ased on Taiwan Cancer Registry 1980-2015.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1 Jul 15;18(14):7521. doi: 10.3390/ijerph18147521. 含石綿建築物拆除資訊專區, 內政部營建署. Available from https://www.cpami.gov.tw/最新消息/業務新訊/39-建築管理組/20045-含石綿建築物拆除資訊專區.html 建築物含石綿成分建材體檢手冊. 內政部. Available from https://www.cpami.gov.tw/filesys/file/br3/br1080926.pdf 石綿建材拆除作業危害預防指引.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 Available from https://www.osha.gov.tw/media/7189083/石綿建材拆除作業危害預防指引.pdf

譚國棟  臺中榮總 過敏免疫風濕科 主治醫師

邁向低過敏優質環境

? ? 踏入過敏醫學領域數年,深深感覺到過敏疾病與環境之間有很密切的關係,對環境進行改善往往也能改善病情。其實隨著人類邁入工業化社會,生活越來越便利,許多化學物質也因此被合成出來,不知不覺地我們的生活已經被數不清的化學物質給包圍了。根據全世界的問卷調查統計,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氣喘及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率近年來不斷攀升,特別是在開發中國家。如果一大早走進學校,就可以聽到學生們此起彼落的噴嚏和擤鼻涕聲,許多研究也顯示學童的過敏盛行率可以高達將近五成。遺傳與環境因素在過敏疾病的生成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環境因子中很重要的一個面向就是空氣汙染,值得我們關注。 ? ? 首先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PM2.5,是指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空氣懸浮粒子,裡頭帶有許多化學活性物質,因為體積夠小,吸入後會深入肺泡深處,甚至被吸收至血液循環到全身,藉由攜帶的化學物質,造成局部發炎反應及氧化物質累積。除了與心血管疾病及肺癌相關,許多研究也顯示PM2.5與過敏疾病的相關性,我們分析臺灣的健保資料庫與國外研究,發現PM2.5每上升10微克/平方公尺,過敏性鼻炎發生率增加3倍,氣喘發生率增加一倍,而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率增加約50%。 ? ? PM2.5裡一個很重要的組成就是多環芳香烴,這些物質有的具有致癌性,有的則會促發免疫發炎反應,我們與國外學者的研究也發現氣喘及異位性皮膚炎病患的尿液多環芳香烴代謝物濃度有增加,代表這些多環芳香烴的暴露可能參與過敏的致病過程。 如果這些懸浮粒子是由工廠或發電廠產生,裡頭還可能帶有重金屬,因為高熱呈現不穩定態的重金屬離子可以增強懸浮粒子所產生的發炎反應,進一步影響過敏疾病的產生。 ? ? 另外室外空氣中還有一些氣體汙染物如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及臭氧等,在太陽曝曬下容易產生氧化反應導致過氧化物生成,一旦吸入會造成氧化壓力進而發炎,我們最近的文獻回顧也發現這些氣體汙染物會導致過敏疾病如異位性皮膚炎等。 ? ? 還有一種空氣汙染物是大家比較容易忽略的,就是室內有機揮發物如甲醛、二甲苯等,這些是常見的接著劑與溶劑,廣泛使用於日常用品及家具裝潢,因容易揮發逸散到空氣中,經由肺部或皮膚吸收後一樣會刺激免疫系統造成發炎,許多流行病學研究也發現這些揮發物質與氣喘及異位性皮膚炎相關。 ? 不過大家最感興趣的,應該還是如何防治空汙。工廠、發電廠或是車輛都是空汙的主要來源,暴露其中時戴上醫療用口罩能有效隔絕;空汙指標過高時待在室內門窗緊閉,不要外出運動;室內裝設配備HEPA濾網的空氣清淨機,家具裝潢避免使用甲醛等具揮發性的化合物。除此之外,適當調整住宅環境配置也能杜絕室內外空汙,而這正是投身建築醫學的諸位先進們這些年來持續努力的目標。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健康的住宅能帶領我們邁向更優質的低過敏環境。

陳怡行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醫學系 內科副教授/台中榮民總醫院 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兼內科部副部主任

過敏病人的健康宅可能嗎?

30年過敏科醫師的生涯, 常常在門診被病人問到「醫師,我的過敏病可不可以斷根?」這個大哉問的答案, 除了好好用藥, 考慮減敏治療增加免疫耐受性以外, 最重要的就是透將環境控制甚達到「避開過敏原與刺激原」的目標.這也是我與建築醫學會在近幾年透過研究計畫,希望能夠回答的問題. 以室內環境為例,儘量移除室內空氣汙染物,包括甲醛等化學性刺激物以及生物性汙染物,如塵蟎,黴菌,蟑螂等過敏原,對過敏病人,不管是呼吸道過敏者,如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或是皮膚過敏者,如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改善,都是很重要的一環. 但是在台灣這樣環境潮濕且建物壅擠的狀況,過敏病人要構築一個住起來安全舒適的健康宅到底可不可能? 簡單說,理想的過敏者健康宅,應該要能有良好通風且室內建材/生活用品不會釋放刺激原, 而且具有不利生物性過敏原, 如塵蟎,黴菌,蟑螂等孳生的設計. 住宅選擇時: 塵蟎和黴菌過敏者最好住二樓以上的房子,不要選擇濕氣重的地下室或一樓的房子。 室內必須有良好的通風換氣裝置 使用無甲醛及低有機揮發物的綠建材 地板: 使用木質或磁磚地板,不要使用地毯。 窗簾: 使用可水洗或卷式窗罩(如百葉窗或羅馬簾)以免堆積灰塵。 住宅日常保養維持時: 室內不要燒香,如果無法避免,燒香時應開窗通風使室內懸浮微粒儘快排除。 日常打掃應使用拖把或吸塵器, 不要使用掃把, 以免過敏原隨灰塵揚起. 避免使用漂白劑和其他強力清潔劑清潔室內。 使用除溼機確保家中的濕度低於 50%。不要使用加濕器。 塵蟎控制: 在枕頭,棉被和床墊套上防止塵蟎進入的防蟎套. 每週用洗滌劑及熱水清洗床單、枕套和毯子,或者曬太陽或使用烘乾機將它們烘乾。如果可能請使用可以清洗的被子。清除雜物、毛絨玩具和其他毛絨玩具,以及布面家具。如果您無法將毛絨玩具帶出臥室,請每周清洗一次。 黴菌控制: 為避免發霉,請定期清潔水槽和瓷磚等容易發霉的區域。為了防止更多的黴菌生長,請使用除濕機或空調,修理漏水的管道,並移除被水損壞的地毯。移除室內植物(泥土及腐葉會孳生黴菌),以及其他可能受潮和發霉的物品,例如舊書。 蟑螂控制:為了讓家中不要有蟑螂,垃圾及髒盤子應當日清除洗淨。食物必須密封. 使用含愛美松,益達胺等的除蟑凝膠/誘餌較噴霧式殺蟲劑或水煙式殺蟲劑較不會對過敏病人的呼吸道產生危害. 也可以請專業的害蟲防治公司協助做室內害蟲控制. 總結來說, 過敏病人的健康宅是有可能達成的. 但是必須從住宅的位置,設計,建材選用到日常維持都有講究, 才有可能達成這個目標.

詹雅雯  丹麥商賽睿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亞太區財務總監

從外商角度看企業社會責任CSR、淺談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CSR),顧名思義,即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對於承載其生存及發展的社會需承擔的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自十九世紀中期出現,台灣早期讓人直覺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聯即是大企業不論是以企業本身或者董事高層個人名義成立的各種慈善基金會。這些慈善基金會的確為社會福利提供了諸多助益,而政府也給予租稅優惠政策推廣企業社會責任。所有政策均有一體兩面,企業捐助慈善基金會租稅優惠及基金會本身的租稅優惠貢獻了社會福利卻不免被議論為大企業或高所得者避稅節稅的手段,從而降低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與美意。 隨著經濟持續成長、歷經經濟風暴、自然環境因經濟發展遭受愈來愈嚴重的破壞等,愈來愈多的企業逐漸開始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轉而更注重於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環境、消費者及社會的貢獻。 自此,企業社會責任已不侷限於當地的慈善福利捐助,也非僅是最高領導階層的工作。一些跨國企業已逐步將企業社會責任滲透至所有員工,使之變成企業文化的一部份並結合企業核心價值進行有效推廣並執行。譬如,提供有薪假讓員工實施社區服務,服務內容不限但可鼓勵員工服務內容與企業產品相關。例如:企業產品是跟寵物相關可選擇提供寵物保母服務、土木建築相關可做公益場所簡易建築檢查、電競相關產業可陪伴弱勢孩童從事簡易電競遊戲等,不僅執行社區服務,也可拓展企業形象與知名度。 同時,當投資成為大經濟活動之一,部分跨國性企業的資源與能力能與政府相抗衡的情況下,為獲得消費者與投資者的認同,企業社會責任產生的價值益形重要,ESG(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永續報告書油然而生。ESG永續報告書的數量顯示了該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環境以及消費者/投資者重視程度。通過該報告企業亦能展示其執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政策與效果。相信未來也將是投資分析的一項重要指標。

池田耕一  日本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建築衛生管理教育中心評議委員會 議長

我所走過的路(摘要) 建築環境工學與建築衛生學――製造者與使用者的邏輯

所謂建築環境工學,泛指研究建築物室內或外部周邊環境之學問;建築衛生學則是研究使用者身處在完成後的建築環境中將受到何種影響、以及如何能將竣工時的良好環境保持下去的一門學問。不只建築學、大多數的工學體系的學問,都是站在製造者的立場發展出來的學問體系。其理由應可歸納為「製造是很容易聚焦的一件事」,也因此包含中央在內的所有行政資源與社會組織,都具相當規模。 本人畢生投注於建築衛生學領域,持續研究了40年以上,雖與建築環境工學極為相似,但在日本仍非主流,屬於極少數(minor)的學問領域。全日本的學術、研究單位中,標榜建築環境工學者雖少,但尚有數所;但標榜建築衛生學的則僅有國立保健醫療科學院建築衛生部而已。 建築衛生學在教育及研究課題面向上,與建築環境工學可說是完全一致。此外,建築衛生部的職員也幾乎都是大學的建築學系畢業生。那又為何刻意避開建築環境工學、強調建築衛生部呢? 原因是視點與重心的不同。也就是說,建築環境工學為建築學的一部分,是以建築物製造者的立場發展出來的學問體系。相對的,建築衛生學則是從公共衛生學(醫學的一部分)的視點,研究居住者所受到的建築物影響之領域,乃是從使用者、消費者的立場發展而來的學問體系。 建築衛生學雖立基於消費者的立場,但無論是行政資源或社會組織規模,均明顯比製造者弱勢。亦即製造者立場相關的行政或社會資源則具有絕對優勢。如:經濟産業省、國土交通省、農林水産省等等。相對於此,站在消費者這邊的行政資源,大概就只有隸屬於厚生勞働省的經濟企劃廳一處(Economic Planning Agency,EPA,2001/1/5已廢止)。相較之下,消費者立場可謂絕對的弱勢。又如民間雖有「生活協同組合」、「主婦聯合會」等保護消費者的組織,然而一旦與「日本經濟團體連合會」、「農業協同組合」等製造者的強勢組織對峙時,用貓與老虎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殷切期盼建築衛生學今後能日益茁壯。 ? 私の歩んだ道(抄録) 建築環境工学と建築衛生学――造るものと使うものの論理 建築環境工学は、いかに建物内やその周辺の環境を作るかを研究する学問であり、建築衛生学は、そのようにして作られた建築環境から居住者がどのような影響を受けるか、また、作られた直後の良好な環境をできるだけ長期間にわたり、如何に持続させるかを研究する学問であると言える。建築学に限らず多くの工学系の学問体系は、生産者の立場に立った学問体系である。それは、ものづくりというきわめて焦点の絞りやすいこと、そのための国を含めた社会的な組織化が極めて体系的に進んでいることなどの理由によるものである。 一方、私が研究生活を40年以上にわたって続けてきた建築衛生学は上述の建築環境工学と極めて似ている分野であるが、日本では極めてマイナーな学問分野である。全国の大学、研究所など、数ある中に建築環境工学を標榜するところはあまたあるが、建築衛生学を標榜するのは、私のいた国立保健医療科学院の建築衛生部だけである。 建築衛生学での教育?研究課題は、建築環境工学と全くと言ってよいほど一致している。しかも、建築衛生部の職員は、大学の建築学科卒がほとんどである。ではなぜ、建築環境工学といわず建築衛生部としているかと言えば、それは、そのよってたつ根拠が異なるからである。すなわち、建築環境工学は、建築学の一部であり、建造物を建設すると言う作り手、すなわち生産者の立場に立った学問体系であるのに対し、建築衛生学は、医学の一部の公衆衛生学の中の建築物から受ける居住者の影響を研究する分野であり、住まい手、さらに広く言えば消費者の立場に立った学問体系に属するのである。 建築衛生学の基盤である消費者の立場に関する国や社会の組織化、体系化は作り手に比べるときわめて弱体である。すなわち、生産者側の国の組織で言えば、経済産業省、国土交通省、農林水産省、など、きわめて強力な省庁が並んでいるのに対し、消費者側の国の組織としては、厚生労働省の一部と経企庁くらいである。消費者は、生産者に比べ、どうしても立場が弱くなる。生協とか、主婦連などの消費者を守るための組織があるとは言え、生産者側の経団連、農協など強力さに比べれば、猫と虎ほどの違いがあるといっても過言ではなく、今後、強化されることが望まれる。

北條祥子  日本尚絅学院大学 名誉教授

使用國際通用問卷進行環境過敏症的國內調查,從流行病學的角度對環境過敏症的最新發現及未來展望

Recent finding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n environmental hypersensitivity from an epidemiological perspective, focusing on a domestic survey study of environmental hypersensitivity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on questionnaire. ? 環境過敏症(environmental hypersensitivity)為具有多種全身症狀的健康障礙,包括自主及內分泌症狀、免疫及過敏症狀、慢性疼痛及疲勞、記憶及情緒障礙以及對日常生活外在環境刺激敏感(光、聲音、嗅覺、氣壓、化學性及電磁波)。這些都是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house syndrome)、化學物質過敏症(chemical sensitivity) 及電磁波過敏症(electromagnetic hypersensitivity)典型的症狀。 環境過敏症的病理機制可由三階段的假說來解釋,分別為遺傳(genetic)、起始(initiation)以及觸發(triggering)階段。第一階段,與壓力反應有關的基因決定因子;在第二階段,曝露於環境因素成為對環境壓力不耐受的易感者;在第三階段,日常的環境壓力不會干擾一般人,會發展成具有身體問題的易感者。 近年來,環境過敏症的病患數迅速增加,成為世界性的問題,儘管其發病機制有待闡明,但環境過敏症已被指出與過敏性疾病的密切關係。 過去三十年間,Hojo博士進行了多方面的流行病學調查,包括用來評估環境過敏症的國際通用問卷日文譯本,確認其可靠度及有效性,並設置日本獨有的篩選閾值。在這篇研究中,我們描述了環境過敏症的最新發現以及介紹作者使用國際通用問卷在日本進行的一些流行病學研究。 ? Environmental hypersensitivity (environmental intolerance) is a health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a variety of systemic symptoms, including autonomic and endocrine symptoms, immune and allergic symptoms, chronic pain and fatigue, memory and emotional disorders, and hypersensitivity to external environmental stimuli in daily life (light sensitivity, sound sensitivity, smell sensitivity, air pressure sensitivity, chemical sensitivity, and electromagnetic sensitivity). Its typical examples are sick house syndrome, chemical sensitivity, and electromagnetic hypersensitivity.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hypersensitivity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three-stage hypothesis; genetic, initiation, and triggering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genetically determined factors related to the stress response. In the second stage, the person is exposed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becoming a susceptible person to be intolerant to environmental stress. In the third stage, environmental stress at a daily level which would not bother normal persons develops a sensitive person with generalized physical problems.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environmental hypersensitivity has become a worldwide problem, an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llergic diseases has been pointed out, although its pathogenesis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 Over the past 30 years, Hojo has conducted multifaceted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cluding the preparation of a Japanese transl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on questionnaire to evaluate environmental hypersensitivity, confirmation of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d the setting of screening thresholds unique to Japan.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the latest findings on environmental hypersensitivity and introduce some of the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conducted by the authors in Japan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on questionnaire. ? 參考資料:Sachiko Hojo, Atsushi Mizukoshi, and Yoshiyuki Kuroiwa: Recent finding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n environmental hypersensitivity from an epidemiological perspective, focusing on a domestic survey study of environmental hypersensitivity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on questionnaire.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ccepted 2021/10/22, in press)

洪志興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 副院長

空氣汙染來襲,家有過敏兒如何防治

台灣位於東亞季風環流的下風處,沙塵或霾害等汙染對空氣品質的影響每年冬春季愈加顯著,氣喘及過敏性疾病的盛行率增加與暴露於毒物環境中有關。 ? 室內污染物對過敏性疾病的影響 1. 環境賀爾蒙 環境賀爾蒙在環境中無處不在,可在空氣,水和土壤中找到,通過消化系統進入人體脂肪組織、母乳和尿液中,對人體健康具有不良影響。 2. 抽菸 香煙煙霧含有有害化學物質,對吸煙者體內幾乎所有器官以及暴露於二手菸的非吸煙者都有危害。暴露於抽菸當中,更亦使兒童發生氣喘症狀。 ? 室外汙染物對過敏性疾病的影響 1. 柴油引擎微粒 流行病學研究中指出,產前及兒童早期暴露柴油引擎微粒與過敏疾病發展有關。 2. 懸浮微粒 暴露於懸浮微粒空氣污染中易導致兒童氣喘惡化。 懸浮微粒可以通過喉嚨和鼻子進入肺部,並且對身體中的許多器官有不利影響。 ? PM 2.5 PM 2.5就是2.5μm(微米)下的細懸浮微粒,因為微小所以人體呼吸道屏障如鼻毛、呼吸道上皮細胞黏液及纖毛無法有效過濾,因此會沉積在呼吸道肺泡甚至經由進入肺部血管影響全身器官(心肝肺腦腎及皮膚)。 ? PM 2.5對人體的影響 空氣中PM2.5濃度每增加10μg/m3,對人體就會增加6%的死亡率風險。PM 2.5在成人可能會增加肺癌、心血管疾病及中風機率,對於兒童則會降低肺功能、誘發氣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及結膜炎、皮膚過敏及濕疹發作;影響腦部認知及記憶力發展,孕婦流產、早產及增加新生兒死亡率等。 ? PM 2.5自我防護:根據衛福部防護建議 必須外出時 出門前可以上環保署網站或是利用手機APP-環境即時通先掌握空氣品質。 外出時做好防護措施:戴口罩 (立體口罩防護效果較佳)、最好著長袖衣服或外套、回家後盡快洗澡,清潔雙手、臉部及鼻腔。 若空汙嚴重時盡量避免戶外運動或外出時間。 居家照護 關窗戶:室外空氣汙染指數過高時可適時關閉室內門窗。 使用空氣清淨機:高效能粒子空氣過濾(HEPA)空氣清淨機過濾效果較佳。 盡量避免室內抽菸或燒香等刺激性物質。 增強自我免疫力 維持良好生活作息、多運動及多喝水幫助代謝。 多攝取富含抗氧化劑 (維生素A, C, E)食物 維生素A (深綠色蔬菜、胡蘿蔔、木瓜等),維生素C (芭樂、奇異果、柑桔類水果等),維生素E(堅果、酪梨類)以及抗發炎的魚油、亞麻油都可以幫助修護受損的上皮黏膜細胞。 改變飲食習慣,減少烹調食用油及少吃燒烤食物 因應最近日益嚴重的空氣汙染,除了做好自身防護、調整作息及飲食內容之外,在日常食衣住行方面亦可以重視環保概念,減少空氣廢棄物產生,才是改善目前空污問題的根本之道!

張立德  逢甲大學 環境工程與科學系 副教授

我國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最新趨勢

我國「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於民國100年11月8日三讀通過,11月23日總統公布,使我國成為繼韓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對室內空氣品質以單一法令強制立法管理的國家。本法的立法將過去室外大氣管制為主的空氣污染防制,延伸到公共場所室內空氣品質的管理,具體展現政府重視民眾室內生活環境的決心,在空氣污染防制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同時也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及其他先進國家追求呼吸權的發展趨勢。 環保署對室內空氣品質管制採循序漸進原則,於103年及106年分別公告第一批及第二批室內空氣品質管理場所,將圖書館、車站、賣場、體育場等公眾使用頻繁、人潮流量眾多之中大型場域陸續納管(合計16類共1500餘家列管場所,占8成以上之大型場所),且稽查不合格之公告場所於限期改善要求後均已符合標準,顯示推動「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確實能有效改善各類公共場所之室內空氣品質及環境,政策之推動日益受到民眾的重視。 而為促進公私場所改善室內空氣品質,並廣泛納入自願參與維護公眾使用環境之多元性場所,環保署於今年(110) 7月2日發布「室內空氣品質自主管理標章推動作業要點」,明定自主管理標章之分級、申請、審查、使用管理等事項。凡欲申請標章之公私立場所,均應執行室內空氣品質維護管理計畫,並委請環保署認可之檢驗測定機構依「公告場所室內空氣品質檢驗測定管理辦法」進行檢測、出具合格報告後,不論是公告場所或非公告場所,皆可提出申請。提出申請之場所經所屬主管機關審查同意者,將授予標章使用權(良好級或優良級),可將標章張貼於場所出入口,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及民眾對場所之滿意度。 另外,為進一步鼓勵公私場所取得優良級標章,環保署除了將對優良級標章場所進行表揚外,更研擬發放環保綠點35,000點及納入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評鑑加分機制;而獲得優良級標章之公告場所,其定期檢測頻率更可延長為3年1次及檢測點數減半。希望藉由政府與民間共同推動公私場所室內空品自主管理工作,提供優質室內空氣品質,改善公共衛生並促進國民健康。

許媛婷  博士後研究員

有效掌握室內環境及空氣品質,提升健康居家生活好品質!

室內環境影響民眾健康的議題一直存在,如何有效掌握室內環境及空氣品質,提升健康居家生活至為迫切需要! 室內環境品質(Indoor Environmental Quality,IEQ),涵蓋了多項已知的化學性、生物性汙染物及物理性因素,包括室內空氣品質(Indoor Air Quality,IAQ)、溫溼度、通風等,這些室內環境條件與民眾的健康及舒適度有關。 列於我國「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中的九項室內空氣汙染物,包括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甲醛(HCHO)、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細菌、真菌、粒徑小於等於十微米之懸浮微粒(PM10)、粒徑小於等於二.五微米之懸浮微粒(PM2.5)、臭氧(O3),若伴隨不良的室內環境條件,經長期暴露,足以直接或間接使民眾產生頭暈、呼吸急促、心跳增加、眼睛、皮膚、黏膜刺激性等症狀,進一步可使呼吸系統及中樞神經系統受到不良的健康影響(詳如表1)。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NIOSH)指出,CO2是人體呼氣的主要成份之一,而CO2濃度升高,可反應引入的新鮮外氣量不足,表示室內環境有利於空氣汙染物累積的條件,因此,建議室內CO2濃度以不超過700 ppm為原則,可滿足大多數的居住者。 由於人們的生活習慣會決定居家空間的密閉性,進而影響室內溫溼度的狀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出,室內環境的溫溼度會直接影響真菌及細菌等微生物的生長狀態,接觸生物性汙染物在臨床上與呼吸道症狀、過敏及氣喘有關,並且會影響免疫系統。因此,防止或盡量減少室內持續性潮濕或微生物孳生的表面及建築結構,是避免室內空氣對健康造成有害影響的最重要手段。 如今市面上已發展多款簡易型即時監測室內空氣品質及溫溼度的感測器,搭配簡易的操作介面及數據判讀,可提供使用者初步了解室內環境及空氣品質的概況。若室內環境的CO2濃度超過1,000 ppm時,建議調整開窗時間及頻率並避開上下班通勤時段;若居家環境通風效率較差者,可搭配風扇增加室內空間的換氣效率。若室內溫濕度過高時,建議增加空調系統或除濕機的使用頻率並延長使用時間,同時需留意除濕機的滿水情形。若污染源在室外,而無法透過自然通風來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的問題時,除了可加強空調系統的過濾效果外,還可搭配「空氣清淨機」的使用,以降低室內環境中的污染物濃度。此外,選購適用的空氣清淨機時,應評估清淨效率(Clean Air Delivery Rate,CADR)之需求,購買後應定期更換濾網。 整體來說,若能掌握室內環境中的CO2濃度及溫溼度,有助於降低室內空氣汙染物的累積及避免生物性汙染物的滋生,進而提升健康居家生活好品質! 參考文獻 行政院環保署. 認識室內空氣品質. https://iaq.epa.gov.tw/indoorair/introduction.aspx (Accessed: 2021/08/24). 行政院環保署. 改善室內空氣品質. https://iaq.epa.gov.tw/indoorair/improvement.aspx (Accessed: 2021/08/24)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Indo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Health Hazard Evaluations.https://www.cdc.gov/niosh/topics/indoorenv/hhe.html (Accessed: 2021/08/2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2009).WHO guidelines on indoor air quality: dampness and mould.

吳威德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 國立陽明大學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 兼任助理教授

當Covid-19疫情趨緩 一般辦公室重新開放時須注意哪些事

台灣自5月份開始,因Covid-19疫情,職場上實施居家辦公 (Work From Home,簡稱WFH),隨著近期Covid-19疫情趨緩,許多辦公室正準備開放或恢復正常班表,但雇主是否有做好相關準備,為員工和客戶創造一個安全的場所呢? 對公司或雇主而言,讓員工重返安全的工作崗位是一件相當重要的課題。根據美國CDC指南建議,雇主讓員工重返工作崗位,需明確制定COVID-19 工作場所健康和安全計劃,其中強調的要點,可從場所(如同職業安全衛生管制作為的源頭管制與路徑管理)、人與管理(如同職業安全衛生管制作為的行政管理與健康管理)這些面向來著手(CDC, 2020)(AIHA, 2020)。 在工作場所部分,雇主有責任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場所。在恢復業務運營之前,需檢查建築物是否可以正常辦公,此處強調為整體建築物,並非只有單一辦公場地。評估建築物及其機械與安全系統,以確定建築物是否已準備好。檢查長期關閉的設施的危害,是否有黴菌滋生、鼠類或病蟲害的問題。長期停滯使用的水系統,所有供水系統和設施(例如水槽、水龍頭、飲水機、裝飾性設施)和用水設備(例如製冰機、冷卻塔),在長期設施關閉後可以安全使用。確保設施中的通風系統正常運行,對於長期關閉的建築暖通空調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簡稱HVAC),進行系統檢查和維護。並根據當地環境條件(溫度/濕度)和該地區持續的社區傳播,考慮採取措施改善建築物內的通風。在環境條件和建築要求允許的情況下,考慮使用自然通風(即在可能且安全的情況下打開窗戶)以增加室外空氣對室內空氣的稀釋。並在不減少設計氣流的情況下,盡可能提高空氣過濾效能,例如搭配高效空氣微粒過濾(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系統,並檢查過濾器外殼和機架,確保過濾器合適安裝並檢查過濾器密封性。並執行HVAC系統最大外部氣流運行2小時,了解從乾淨區到污染區的空氣流動,評估送風和排風擴散器的位置,並調整區域送風和排風流速,建立可測量的壓差,讓員工在“乾淨”的通風區域工作。 管理上須執行完整的危害評估,以確定可能增加 COVID-19 傳播風險的潛在工作場所危害區域。確定員工可以與他人密切接觸(1.5公尺以內)的工作和公共區域,例如,會議室、休息室、自助餐廳、更衣室、登記區、等候區以及進出路線,將建築物所有區域的員工進行物理隔離。在地板上使用標誌、膠帶標記或其他視覺提示(例如彩色膠帶)1.5公尺的相距,以顯示無法設置物理障礙時的站立位置。用單份物品等代替咖啡壺和散裝零食等高接觸公共物品。鼓勵員工自帶水,盡量減少使用和接觸飲水機,或考慮為飲水機安裝非接觸感應方式。 於人的部分,須將所有雇員納入計劃(包含:臨時工與承包商)、積極鼓勵生病或有患病家庭成員的雇員呆在家裡、考慮雇員進入設施之前對他們進行每日面對面風險評估或虛擬的健康檢查。制定、遵循和維護定期清潔設施表面的計劃,以降低人們接觸導致 COVID-19 的病毒的風險,例如:多人經常接觸的所有高接觸表面(門把手、書桌、電燈開關、水龍頭、馬桶、工作站、鍵盤、電話、扶手、印表機和飲水機)。盡可能使用非接觸式垃圾桶。提供易於使用的水槽、肥皂、水和乾手方式(例如: 擦手紙、烘手器)。如果沒有肥皂和水,應該提供75%酒精供使用,並在入口處和重要位置張貼有關手部衛生、佩戴口罩、COVID-19 症狀以及咳嗽和打噴嚏禮節等說明和提醒。 最後, COVID-19病毒未來可能會像流感一樣季節流行,因此個人都須學會與病毒共存的職場防疫新生活,強化個人防護行為,戴口罩、勤洗水、避免觸摸眼睛、鼻子和嘴巴,將這些觀念內化成必要行為,隨時保持警覺做好防備,將職場上的傳染風險降到最低。 ? 參考文獻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0). COVID-19 employer information for office buildings. American Industrial Hygiene Association. (2020). Reopening: Guidance for General Office Settings. Version 3 | May 26, 2020 Building Owners & Manage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OMA). ?

廖家顯  松彬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 主持估價師/都市計畫技師

都市計畫就是生活,建築醫學表現都市的純正

  在我從事都市計畫民眾參與的過程中,有機會接觸社會各界人士,分享士農工商等不同產業別的企業夥伴、群體個體等意見或主張,深刻體認大家對這一片生活大地的濃厚情誼。我與市民朋友們經常交流互動,最常聽到大家口中談論的就是:都市計畫太重要了!為什麼小學教材沒有都市計畫課程?誠然,都市計畫是百年大計,是城市進步的基礎工程,我們應該進一步認識都市計畫。按都市計畫法第3條略以:本法所稱之都市計畫,係指在一定地區內有關都市生活之經濟、交通、衛生、保安、國防、文教、康樂等重要設施,作有計畫之發展,並對土地使用作合理之規劃而言。這是我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卻不易向普羅大眾清楚傳達都市的原理或機能。因為,若要完整陳述公共設施計畫,或土地使用規劃意旨,那怕只是15分鐘,願意繼續聽下去的市民朋友,實在不多。如何有趣地、生動地、活潑地宣講都市故事,是專業規劃者得以反覆挑戰的課題。不妨回到都市計畫法第3條,用「生活」二個字來貼近都市紋理,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的溫度,我們就在其中,都市計畫就是生活。   我在參與台灣建築醫學學會之後,很高興,後學發現了都市成長的第四元素,尤其是成為學會舉辦圓桌論壇與談人之一,和大家廣泛交流經驗後,更加肯認這個重要發現。即從「都市計畫就是生活」為出發點,都市的成長首先來自「人口」的增加,因為有人的群居,都市因而茁壯。接著,一級產業過渡到二級產業,續向三級產業發展,各級產業連鎖聚集與動能創新,促使都市持續成長。第三,由世界各大都市發展脈絡得知,城市的立體化,尤其是交通系統與通訊網路的轉變,例如平面道路、鐵路地下化、捷運高架化、人車動線分流、智慧城市、資訊匯流等,讓都市的可及性、易行性與多元性增加,以使都市永續發展。一般性的討論,大多聚焦於此,都市發展停留在這三階段。彷彿若有光,來自台灣建築醫學學會的知識宣導,建築醫學營造樂居的空間,讓市民生活在健康愉悅的環境之中,形塑成為「純正都市」,建築醫學導向的純正都市,就是都市成長的第四元素。

張智元  理事長/教授

(TSAM線上公益講堂-001)張智元 理事長/教授:從建築醫學談防疫健康建築之課題與實務案例

有關更多與防疫建築相關之建築醫學與實務案例請點選下列網址並觀看及分享 https://youtu.be/BWRLzYTyPNg

張智元  理事長/教授

全國三級警戒後的高防疫型健康環境管理也不可輕忽

在台灣防疫已經進入全國第三級警戒之際,同島一命、齊力抗疫,祈願一切能盡快落幕,讓國人回歸正常的健康生活。防疫活動除了恪遵中央防疫指揮中心的各項規定與指導原則外,國人也需要在居家與生活防疫環境的維持與管理上,讓自己對環境防疫的相關議題開始有所警覺與對應作為。 希望民眾能進一步認知健康與防疫環境的重要性,社團法人台灣建築醫學學會網站首頁目前提供會員的「健康防疫住宅規劃與設計指引(1.0版)」,也歡迎民眾下載參閱(網址http://www.tsam.org.tw/FileDownloads.aspx 或掃 QR Code),主要是協助民眾在既有房屋的整修、購屋或環境管理上的規劃選擇或評估參考,內容包含了:A.整體建築物健康防疫規劃、B.材料面的健康防疫規劃、C.設備面的健康防疫規劃、D.空間面的健康防疫規劃與E.管理面的健康防疫規劃。 從中長期的居家生活環境防疫角度而言,健康防疫住宅規劃與設計指引(1.0版)內容雖能有助於染疫環境風險的降低,但是現階段已處於全國三級警戒的階段,甚至未來不排除有往區域性(或全國性)第四級警戒發展的可能,因此從建築醫生的專業角度來檢視居家、生活、工作環境的防疫性環境管理問題時,現階段必須先提醒大家留意以下3點: 1.社區公共防疫:如無法採線上方式開會時,建議暫時停開管委會會議或區分所有權人會議、強化物業管理人員的防疫觀念與作為、清潔人員配戴護目鏡、物流收送風險管理配套、廢棄物殺菌設備添購、清潔頻率強化區(例如:出入主動線/電梯/垃圾室/社區大門)、地下室通風換氣率增加、暫停使用非必要性之公設(特別是濕式公設)、健身房如果不通風換氣則建議暫時停用。 2.居家室內防疫:比較新的建築規劃中通常已經有所謂的「當層排氣」,簡單的說就是將浴室、廁所與廚房的廢氣在當層就從外牆排放出去,以避免透過管道間造成垂直向傳播的風險,但是如果是比較舊的建築物,就要更注意室內通風換氣的問題,盡量開窗讓室內空氣流動。家中如果有溫度可達60度的洗衣機或洗碗機也可以善加利用來滅菌,另外也要注意排水管路的存水封是否正常(特別是停水區域的社區)。 3.易敏感族群場所防疫:通常在長照機構、安養中心、醫療院所、托嬰托幼等場所的族群,在環境風險的承受度上較弱,因此必須注意空調系統是否具備換氣功能,有些空調系統功能如果僅「換冷不換氣」就容易產生較高風險的室內汙染濃度,相反的如果是「換冷且換氣」就相對比較安全,但仍必須注意空調系統的清潔與抑菌配套。 ? ?

陳偉權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泌尿部、臨床教訓練部教學型主治醫師

如何建構性別友善的醫療等候空間

空間並非是單純的幾何學或地理學的概念,必須從「空間實踐(Spatial Practice)」、「空間的再現(Representations of Space)」、以及「再現的空間(Spaces of Representation)」三個層面來討論探討空間的生產(Henri Lefebvre 1991)。目前,國內性別友善醫療空間的討論都只聚焦於婦產科的空間設計,然而對醫療等候空間卻未有人討論。醫療等候空間是醫院動線往來中最為頻繁的一個空間,若無法提供讓病人感到安全、舒適、尊重到個人的隱私的空間,醫療品質會受到影響(張鈞策2011)。性別友善醫療的空間設計一般包含隱私、便利、安全、舒適、四個層面。以下就以Lefebvre空間生產的空間三元論與上述的四個層面來探究醫療等候空間。? 首先,「空間實踐」,指有邊界的實體空間,人可以在其中產生空間經驗和活動。設計性別友善的「空間實踐」可以從軟、硬體方面著手。以便利性來說,等候空間可以在小兒復健科、健兒門診、小兒科設置哺集乳室,方便母親哺乳。停車場也須設置親子專用車位。除此之外,除現有的門診叫號系統,可引入資訊與通信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分散等侯病人於其它空間,疏解門診等侯空間的擁擠。安全方面,設置符合不同性別、年齡身形的座椅,而非只以男性身體為標準尺度。停車場、廁所、更衣室除了光線明亮,也需設置緊急呼叫系統。隱私方面,診間須具有良好的隔音設計、更衣室必須有鏡子讓患者可以檢查衣服是否有遮蔽完善。「空間實踐」設計得完善,可滿足使用者在便利、安全、隱私之空間需求。其次,「空間的再現」,指透過思想、文字、畫作等媒介所構想出的社會空間,也就是將空間概念化成為知識及符碼。性別友善的空間設計可以透過醫院的標語或指引呈現。「空間的再現」是目前醫療空間設計中尚未完善的一塊,以本院目前的狀況為例,本院的尿布台指引中,繪製著一名女性替嬰兒更換尿布,文字敘述著:「媽媽可一手抱著嬰兒……」。此指引其實複製了性別刻板印象,標示女性為孩童的主要照顧者。因此,在建構「空間的再現」必須具備多元文化素養,以免再製性別或種族歧視。最後,「再現的空間」,指透過意象和象徵所表現的空間,是一種動態的、反霸權的社會空間(王志弘,2009)。醫院出入的人群十分多元,有LGBTQIA族群、外籍看護等等。在醫療等候空間放上彩虹旗或增添多國語言的引導標誌都是對其族群表達社會支持以打造友善的「再現的空間」。 透過空間三元論和隱私、便利、安全、舒適來思考醫療等候空間,可以打破因為性別與權力連結所產生的不平等,建構融入性別敏感觀點與性別平等意識的「性別友?善空間」,讓空間的使用者不會因為性別等弱勢處境而受到空間使用的限制,讓使用者有尊嚴且自在舒適的在空間中移動與行動(游美惠2016)。 參考文獻 Lefebvre, H., & Nicholson-Smith, D.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Vol. 142): Oxford Blackwell. 王志弘(2009)。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地理學報,55,1-24。 張鈞策(2011)。醫院公共空間通用設計準則初探。[未發表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 游美惠(2016a)。性別友善空間。載於行政院性別平等處編《性別與環境、能源與科技》。

林俊榮  中臺科技大學人工智慧健康管理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跨領域的建築醫學與數位思維

在醫療產業服務時,我們經常聽到醫護專業人員抱怨資訊部門的同仁很難溝通,而我們也經常聽到資訊人員埋怨使用者不知道在想什麼?在資訊人員和使用者間的彼此抱怨,在各個產業中幾乎都是每日正常上演,而這恰恰也是不同專業領域人員在合作過程中出現摩擦或隔閡的真實縮影而已,就如同老師覺得已經教的很簡單了,學生卻還是聽不懂,而學生則是反應不知道老師在教什麼天書一樣的學校日常,而這其中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時候只是彼此沒有互相認識而已。 企業推動「數位轉型」成功的關鍵因素很多,而「人」絕對是其中之一,培養人能進行「數位思維」則是重要的根基。數位思維我們可以簡單來說,就是人們會去思考如何讓資訊科技或電腦幫我們做事,而要讓人們開始有這樣的思維習慣,培養包括資訊技能在內的跨領域、甚至是多領域的知識或技能,相信是能讓人的數位思維習慣成為自然而然的直覺反應,也能減少溝通的障礙與摩擦,並促進企業數位轉型的成功。 拜現今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5G等資訊科技的突破與發展,政府也積極推動智慧建築,而智慧建築的推動,更是包含多個專業領域。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對智慧建築提出八項智慧建築標章,若我們就這些指標對建築物進行體檢和改善,幾乎就等同於像醫學一樣對人做一系列的身體健康檢查。建築和醫學這二個看起來似乎扯不上邊的專業領域,在台灣建築醫學學會裡卻真真實實的表現出在這個世代裡,真實代表著跨領域的專業知識整合與思維,並充滿各種可能與想像。建築醫學的跨領域結合,也讓「建築」帶來了另一種價值與境界,住宅不只是讓人們遮風避雨的住所而已,是可以昇華成讓人們住的健康、安心、舒適的好所在。

李孟杰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 副教授 / 特色躍升計畫辦公室 技術長

室裝小缺失、防疫大漏洞

? 現代人生活水準提升且生活在室內的時間增長,室內設計與裝修儼然成為台灣室內空間必要的措施。然而在許多追求美麗裝修的背後,忽略了使用者最需被重視的是安全、健康與舒適。為求美觀經濟,使得材料選用錯誤,成了健康危害的幫兇;設計規劃不佳,窗戶無法進行通風與換氣,造成室內空氣品質不良;為了節能減碳,空調設備做成內循環,換冷不換氣的情況下,引發群聚感染;怕陽光太熱進入室內而隔絕日曬,使得室內細菌與黴菌滋生;擔心樓板不夠厚,任意的將存水彎省略,產生他戶臭味的擴散與蟲菌及病毒的傳播。 ? 當室內的空氣不再與戶外對流,使得室內濕氣、熱氣、臭氣、油氣無法排除,產生微生物孳生的舒適條件,加上材料無法抗菌、抗病毒,而增生大量的微生物,影響人體的健康。尤其是疫情發生後,許多醫院、防疫旅館與居家隔離空間,容易因為室內換氣不良、空調風管內生物氣膠蓄積、水管存水彎破封與室內人群聚集而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這些傳染途徑的風險,都能藉由在室內設計裝修時的多一些考量來避免。一連串室內裝修的小缺失,成了防疫大漏洞。 ? 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老祖先曾留下採光好、通風佳的選屋理念,然而許多人擔心屋外環境不佳,會影響室內環境,而將室內外隔離。但往往沒想到,室內也藏著大量的汙染源,卻因為採用關窗不透風的圍堵方式,使得室內汙染物無法被排除。從歷史的脈絡可知,圍堵從來不是最佳的方式,如同大禹治水跟其父的差異,就在於疏浚與導引。但許多錯誤的室內裝修,將建築外殼一隔為二,讓室內外不再產生自然互動,導致人的健康受到室內濕氣與穢氣的影響,如同中醫所說「千寒易祛,一濕難除」,許多所謂的文明病反而越加嚴重,讓美麗的室內裝修背後藏著不為人知的哀愁。 ? ? ? ? ? 缺乏自然通風加上空調設備的內循環,加速室內交叉感染的風險(李孟杰提供)

汪碧涵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

被忽略的居家過敏因子:真菌

家中長輩或孩子有吸入性過敏,三不五時揉眼睛、鼻子癢、打噴嚏、咳嗽、氣喘,這些呼吸道症狀,往往讓患者無處可逃。常聽聞,花粉、灰塵、塵蟎、甚至蟑螂等引起吸入性過敏,其實還有真菌 (黴菌) 這個鮮為人知的過敏因子。早在1906年,維也納小兒科醫師 von Pirquet 最初提出過敏概念時,真菌就被認為是導致呼吸不良症狀的潛在因素,史上首例是一位進酒窖發生嚴重氣喘的患者,約150年後,有吸入青黴菌 Penicillium glaucum 孢子引發胸悶及支氣管黏膜炎的病例,現在全球真菌引起嚴重氣喘人口約650萬,真菌過敏性鼻炎人口約1,200萬 (Bongimon et al 2017),他們深受真菌過敏所苦。究竟真菌在那裡?從哪裡來呢? 真菌普遍存在環境中,動物、植物、土壤與人類的活動都是戶外空氣真菌的主要來源。大家都以為鄉下空氣好,市區汙染多,但是,台中大肚山的空氣孢子量高於台中市重劃區,出乎意料的,老市區真菌孢子量最低。為什麼呢?因為戶外空氣的真菌孢子量與土壤面積和植被覆蓋度有正相關 (Li and Kendrick 1994)。秋冬孢子量特別高,這是因為植物落葉時,腐生的真菌在枯枝落葉上大量生長、大量產孢釋入空氣,這些藉空氣氣流傳播的孢子無時無刻在空氣中,佔空氣中生物顆粒的最大比例 (D'Amato and Spieksma 1995, Lacey 1996),濃度通常遠高於其它顆粒,甚至高於花粉粒的濃度 (Hamilton 1963, Horner et al. 1995),難怪秋冬季是民眾過敏與氣喘發病的高峰。 戶外如此,室內呢?哈佛大學調查4,600位兒童居家環境,發現兒童呼吸道問題與家中的真菌與潮濕有關 (Brunekreef et al. 1989),顯示居住在有潮濕問題的建築物中,氣喘或呼吸道問題可能與室內真菌孢子的暴露有關。許多報告指出,居所真菌過敏原濃度與受試者氣喘就診的次數有關 (Cakmak et al. 2002)。在種類眾多的真菌中,約有80屬是引起敏感族群過敏的過敏原。我們調查台中地區8位真菌過敏患者居家空氣真菌相,發現個案居所中的7種優勢致敏真菌,在個案過敏期間出現,且濃度在10-100 CFU/m3即與過敏反應顯著相關;比較過敏和非過敏期的居所空氣總真菌濃度,與過敏不相關。顯示對患者致敏菌種的孢子量才是誘發過敏的關鍵,不是總菌數 (Lin et al. 2016)。戶外環境無可逃避,室內環境的健康安全,是可以照顧的,維持健康的室內環境,需要排除致敏真菌的危害。 參考文獻 Bongomin, F., S. Gago, R. O. Oladele, and D. W. Denning. 2017. Global and Multi-National Prevalence of Fungal Diseases—Estimate Precision. Journal of Fungi. Brunekreef, B., D. W. Dockery, F. E. Speizer, J. H. Ware, J. D. Spengler, and B. G. Ferris. 1989. Home dampness and respiratory morbidity in children. The American review of respiratory disease 140:1363-1367. Cakmak, S., R. E. Dales, R. T. Burnett, S. Judek, F. Coates, and J. R. Brook. 2002. Effect of airborne allergens on emergency visits by children for conjunctivitis and rhinitis. The Lancet 359:947-948. D'Amato, G., and F. T. Spieksma. 1995. Aerobiologic and clinical aspects of mould allergy in Europe. Allergy 50:870-877. Hamilton, E. D. 1963. Pollen and fungus spore count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56:220-221. Horner, W. E., A. Helbling, J. E. Salvaggio, and S. B. Lehrer. 1995. Fungal allergens.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8:161-179. Lacey, J. 1996. Spore dispersal — its role in ecology and disease: the British contribution to fungal aerobiology. Mycological Research 100:641-660. Li, D. W., and B. Kendrick. 1994. Functio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airborne fungal spores and enviromental factors in Kitchener-Waterloo, Ontario, as detected by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Grana 33:166–176. Lin, W. R., Y. H. Chen, M. F. Lee, L. Y. Hsu, C. J. Tien, F. M. Shih, S. C. Hsiao, and P. H. Wang. 2016. Does Spore Count Matter in Fungal Allergy?: The Role of Allergenic Fungal Species. 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Research 8:404–411.

柯貴勝  逢甲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台中市物業管理學會榮譽理事長

公寓大廈公共衛生管理

公寓大廈概指一宗建築基地內(一張使用執照)有二戶建築物之建築,為都會區建築物主要型態,其設計應符合建築法維護公共衛生之立法目的,其使用亦受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簡稱公寓條例)、規約及民法之規範。 ? ? ?公寓大廈住戶規範主要載明於公寓條例第6條、第16條,如: 一、於維護、修繕專有部分、約定專用部分或行使其權利時,不得妨害其他住戶之安寧、安全及衛生。 二、住戶不得任意棄置垃圾、排放各種污染物、惡臭物質或發生喧囂、振動及其他與此相類之行為。 三、住戶飼養動物,不得妨礙公共衛生、公共安寧及公共安全。但法令或規約另有禁止飼養之規定時,從其規定。 但徒法不能以自行,仍須經由規約規定或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來加以規範,始能竟其功。以二次菸害為例,住戶能否在社區內抽菸? 公寓大廈之範圍,可分為專有部分及共用(有)部分。 共用部分、約定共用部分之修繕、管理、維護,由管理委員會為之。(§10) 各區分所有權人對建築物共用部分及其基地之使用收益權及住戶對共用部分使用之特別約定,非經載明於規約者,不生效力。(§23) 故區分所有權人會議得決議訂定規約,禁止住戶於共用部分抽菸。 區分所有權人除法律另有限制外,對其專有部分,得自由使用、收益、處分,並排除他人干涉。(§4) 土地所有人於他人之土地、建築物或其他工作物有瓦斯、蒸氣、臭氣、煙氣、熱氣、灰屑、喧囂、振動及其他與此相類者侵入時,得禁止之。但其侵入輕微,或按土地形狀、地方習慣,認為相當者,不在此限。(民§793) 因此;規約雖然無權禁止住戶於居家內專有部分抽菸,但有嚴重菸害時,管理委員會仍得依民法第793條規定禁止之。 另外;住戶如於廁所吸煙經公共管道排放影響他戶時,已違反不得任意棄置垃圾、排放各種污染物、惡臭物質或發生喧囂、振動及其他與此相類行為之規定,管理委員會應予制止或按規約處理,經制止而不遵從者,得報請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處理。(內政部營建署97.1.15營署建管字第0970001953號參閱)

許煜亮  副教授

善用身體密碼解密智慧建築

? 隨著人工智慧及物聯網技術的成熟,使得我們每天居住的建築衍生了許多智慧化的功能。近年來,以人體特徵作為辨識主體的生物辨識(biometric)技術已成為當今智慧建築中熱門的智慧應用技術之一,其大大地增進了門禁管理的安全性及在居家環境中舒適性及便利性。在一棟具有智慧化的建築大樓中,生物辨識技術已廣泛地應用於門禁管理上,但其實只要與個人身份有所連結的空間及事物,皆可透過生物辨識技術而產生了智慧應用,例如:居住電梯樓層、健身中心、電子商務、金融交易及健康數值等身份辨識;甚至在居住空間中,一旦確認了使用者的身份,亦可依照該使用者的習慣與喜好,調整環境溫度、燈光亮度、燈光顏色及背景音樂。 生物辨識技術與傳統的數字密碼與卡片系統相比,傳統是以密碼、磁卡或晶片卡為主,皆需要記憶以及卡片的攜帶,而且一旦忘記密碼或卡片遺失時,就無法進行系統辨識,使其在使用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不方便,且容易被仿冒及盜用。生物辨識技術相較於傳統的數字密碼及卡片系統具有下列7種技術特性:(1)唯一性:每個人皆具有其個人獨特的生物特徵;(2)普遍性:每個人都具有相同型態的生物特徵;(3)永久性:該生物特徵型態不會隨著時間變化或隨時間變化緩慢;(4)可測性:可用簡易儀器或方法量測其相似度;(5)接受性:量測方式能被一般使用者所接受;(6)不可欺性:系統不易被仿冒或偽造所破解;(7)方便性:量測設備必須要舒適方便且具有可攜性。生物辨識技術是利用每個個體獨有的行為特徵、體表特徵及生理特徵來進行個人身份辨識,其中行為特徵是指筆跡、聲音或行走步態等長期養成的行為模式,體表特徵是指指紋、臉部、虹膜等人體外觀特徵與而生理特徵則包含了靜脈、心電訊號、肌電訊號及腦波等。然而,基於行為特徵與體表特徵的生物辨識技術在實際應用上卻出現了容易被偽造或竊取而缺乏強健性的問題,例如:指紋及簽名雖然是目前最為成熟的生物辨識技術,但其卻容易被偽造;聲音容易受到外在環境雜音所影響;虹膜雖然辨識準確度相當高,但因必須以紅外線掃描眼球而造成不適且價格高昂。此外,近年來逐漸成熟且應用廣泛的人臉辨識技術,則會因為臉部五官被遮蔽、攝影機拍攝角度及環境光線等問題,而造成辨識正確度不佳。近來,由於生理訊號感測技術日益進步,所以基於生理訊號特徵之生物辨識技術便孕育而生;其中,靜脈辨識的辨識率相當高且難以偽造,已使用於門禁系統;心電訊號、肌電訊號及腦波則存在著極為複雜且難以變造複製等優點。 由上述可知,生物辨識技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早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智慧辨識技術之一,若我們可以善用自己本身的身體密碼透過生物辨識技術,進而解密智慧建築中的智慧應用,必定能大大地增進我們在居住空間中的安全性、舒適性及便利性。

劉揮烘  代成科技閘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企業社會責任,可以很不一樣!

? 社會責任議題早已成為全球重要趨勢,是經濟、環境和社會方面與組織活動影響之間的相互關係。為了企業永續及持續為利害關係人與全體社會創造價值,企業對於企業社會責任擁有許多策略,例如願景、使命及方針等方面,但在面對這些議題,有時也會受限於自身企業的產業項目不同或是資源有限性等原因,難以在理想的狀態下自主執行。現在我們可以改變傳統獨立進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思維及框架,藉由不同領域的組織或團體作連結,在擁有相同理念下整合資源,發展「協力型企業社會責任」,除了金錢與物資捐贈,亦可提供設備與員工派遣等方式來協助,雙方達合作價值的平衡。 對於企業而言,尋找合作組織第一方向為其宗旨,需與企業經營理念或方展方向一致,第二為組織擁有自身專業能力、企劃提案能力與經營資訊透明等;同樣組織透過企業擁有的技術、人力和資金,來實踐使命。舉例來說,電器業可以透過環保團體的理念推動產品的技術的開發,這看似對立的關係因環保議題而取得共識;食品業透過開發中國家的援助組織,利用食品保健專長解決弱勢營養問題,建立食品安全的建康形象;製造業以自身不斷研發創新的理念,透過學會鼓勵專家學者研究出優秀的成果。其合作方式除經費等方面的經濟援助外,還可共同參與協助組織落實計畫,屬於協力的雙向合作,在共同目的之驅使下,達成經濟繁榮、社會公益與環保永續之理念。以此,組織滿足企業參與的目標,例如形象的提升、回饋社會以及企業社會責任之實現。反之,對組織而言,除獲得具體資源外,組織理念與服務更容易被宣傳,甚至透過活動互相交流而吸引更多新資源,創造出最大的價值,共創雙贏。

黃盈樺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 教授

瞭解你的住家環境,住得更安全更健康

? 921國家防災日你收到「地震演習簡訊」了嗎?近年來的氣候變遷與複合式災害已使國人越來越重視防災與減災。為了讓自己居住得更安全、安心與健康,瞭解自己住家所在的外部環境及住宅本體與內部的狀況是十分必要的。 瞭解住家的外部環境,可以清楚住家所在地區過去曾發生的災害或未來可能有較高致災機會的災害,以便事先有所準備。這項資訊可以透過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提供的災害潛勢地圖網站查詢。讀者可以利用這個網站查詢住家所在地區的各種災害潛勢,如淹水潛勢、土壤液化潛勢、或坡地災害潛勢(土石流、山崩)等,同時也可以在各潛勢地圖上套疊如避難收容處所等的基本圖資,來瞭解距離住家最近的避難收容處所位置,以備緊急應變或避難之需。 在民國88年發生921大地震之後,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等規定已有大幅修正。若讀者居住的住宅建築物已有一定年限,可以考慮申請進行建築物耐震能力初步評估來瞭解你的住宅建築物的耐震能力。內政部營建署於這幾年間也已逐步針對民國88年12月31日前興建的6層樓以上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進行建築物結構快篩,讀者可向住宅所在之直轄市、縣(市)政府查詢建築物結構快篩之結果,來作為是否申請進行耐震能力評估的參考。若建築物需要進行結構補強,讀者亦可以考慮辦理私有建築物耐震階段性補強,以較少的經費來降低建築物於大地震來襲時可能瞬間崩塌的風險。 瞭解了住家的外部環境及住宅建築物本體的狀況之外,也請別忘了檢視你的住家內部環境。住家室內環境攸關居住者的健康,在學會專欄中已有多篇專欄提及病態建築症候群對人體的影響,也就是室內空氣或環境品質不良而導致身體不適的症狀。讀者可以前往閱讀這些專題也藉機檢視你的住家內部環境是否有類似的狀況來進行相關的預防或改善。瞭解住家裡裡外外的狀況與環境,並採取相對應的準備與改善行動,讓我們住得更安全、住得更健康。

陳培詩  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教授

跳床鋪床會增加臥室空氣懸浮微粒及空氣中真菌與細菌濃度!

? 跳床是孩童常見的玩樂行為,但要注意囉!跳床這舉動可能會影響臥室的空氣品質了。我們研究團隊曾針對高雄市60名國小學童(年齡為8-13歲)的家戶實際進行孩童跳床行為對於臥室空氣品質影響的研究。結果指出跳床過程中,臥室的懸浮微粒濃度是平時臥室濃度的4.5倍,而空氣細菌濃度則是平時臥室濃度的7.8倍,真菌濃度則為8.3倍,這樣高濃度的汙染物,可能會提高咳嗽頻率,造成發炎反應,進而影響呼吸道健康。 鋪床是每天所需的行為,研究團隊實際量測60間國小學家戶,並挑選孩童最常蓋的被子進行鋪床5分鐘實驗。研究結果顯示鋪床時增加臥室懸浮微粒濃度約4.5 μg/m3。雖然鋪床時所揚起的懸浮微粒不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鋪床過程中可增加臥室空氣細菌濃度8569 CFU/m3,空氣真菌濃度則增加779 CFU/m3。雖然暴露時間僅5分鐘,但所增加的濃度可能也會對孩童產生不良的健康效應。筆者認為鋪床時所增加臥室空氣細菌濃度較跳床時所增加的真菌濃度高,可能的原因是因為人類是細菌與其成份-內毒素的產生源,而我們一天約有1/3時間待在床上,所以鋪床時會揚起較高的空氣細菌濃度。另外,跳床時所增加的空氣真菌濃度較鋪床時所增加濃度高,筆者亦認為此現象與台灣寢具的打掃習慣有關,在台灣洗被單的頻率較床墊高出許多,而真菌尺寸較細菌來的大,所以更容易沉積於床墊內,再加上臥室的溫度與相對濕度條件更容易使真菌生長,這就是為什麼跳床時會揚起較多的真菌濃度。

雷祖強  教授

城市記憶的斷裂與開創

? 一般來說城市的衰敗可統稱為內城問題(the inner city problem),過去這些緊鄰都市中心的商業區(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CBD),通常多是一個城市較早開發的地區,也是都市生產和集體消費最為重要的經濟基礎來源,同時這些地區也多為城鄉移民和工人住宅的大本營,因為就業機會較多,因此人口往往高度或過度的發展,而這樣發展的模式也造就出一個個都市化的特色風貌,但是上述的商業區(或是老城區)若是面臨都市擴張(urban sprawl)的問題後,馬上就會面臨到產業外移、高失業率、高犯罪率、住宅與環境品質惡化等諸多問題,而臺中市的舊市區就是一個典型在都市擴張政策下而空洞化的地區。 這些空洞化的因素不單只是人口外移或是高空屋率而已,也還包括了人們對於歷史或城市的空間記憶的斷裂,也就是有形及無形的文化資產也會慢慢的消逝以及被遺忘。例如清領時期臺灣府「儒考棚」為中部人才舉薦的核心;抑或是過去在中臺灣最具代表的三大詩社之一"櫟社",它甚至還闖出了「臺中文化城」的名號,然而事已至今,現在的民眾對於臺灣過去新文化運動史的印象早已淡薄,這些應該充分代表這個城市獨特歷史的人、事與物的象徵,不應該被時代的洪流所遺忘。 另一方面「地方創生」名稱發源於日本,其中心思想是「產、地、人」三位一體,希望地方能結合地理特色及人文風情,讓各地能發展出最適合自身的產業,因此我們剖析臺中市舊市區特色後,歸納出該區應該再發展的兩項可能關鍵課題,首先是必須「增加區域內輸出商品之生產與介紹」,透過歷史建物、歷史故事、特色商家與商品、定期市集(periodic market)、城市觀光、共享經濟、社群團體等,來挖掘出地方的特色;其次是「合理化區域內之內部結構」,運用現今豐富的新興科技以及多媒體傳播方式,降低地方的行銷成本讓地方DNA深入人心,在國際上發揮其影響力。 因此逢甲大學在教育部USR計畫當中,就善用上述新興科技,希望打造出舊城區的一個新的經營平台模式,在這個平台當中我們透過學校專業課程的規劃,帶領學生在課程中從學習到實踐,認識不同時期舊城區都市規劃樣態,保持對臺中市舊城區的議題敏感度,進而達到與臺中市舊城區的深度鏈結,將臺中舊城區文化建築予以保存並行銷,因此我們建置出地方歷史脈絡特性之時空資料庫,透過歷史建物3D數位建模、UAV地景拍攝、開發網頁平台推播資訊、APP智慧觀光導覽等方式,打造出一個智慧生活與永續韌性的文化城市。 整體來說臺中市舊城區現在正是進行「地方創生」的最好時機,而地方創生的特點在於如何做出地方特色差異化,臺中市舊城區有豐富的歷史背景及歷史建築特色,缺的只是一個好的行銷的手法,以及如何在國際上增加其產品附著度與附加價值。唯有創造出自主獨立的生產模式,由地方直接連結到國際,並且不依賴特定資源,才能帶來穩定的產業、讓青年留在地方,使地方達到永續生存和發展之目的。

張庚申  總經理 / 建築師

素直建築學,從根本做到最好 - 光建築、氣哲學、全齡適居,生命細節全面實踐

? 日本漢字的「素直」,具有質樸、純粹、正直之意,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亦是物質狀態的呈現。以素直建築的概念來創作建築的裡外內涵,就是少一分裝飾,多一分陽光;少一些豪奢,多一些自然。以風與光的互動設計健康住宅DNA的適居本質。 ? 光建築的精神內涵就是明而不曬,耀而不熱,重新領略節氣哲學。建築配置開窗配合不同方位,依據光線四季變化會產生不同的外觀,塑造獨特風土建築。從最根本開窗創造建築好體質。低檯度開窗引進風光與風景入室。深窗及遮陽板設計讓採光及熱度止步在外。衛浴開窗保持舒適好品質。光的路徑在家中擁有最適切的路徑,晨昏有景,享受重返天光的光美學。 ? 隔熱學是因應台灣風土的炎熱特性,利用外遮陽內隔熱,針對西曬面開口玻璃選用高度隔熱的LAW-E玻璃,內裝粉刷層也可採用高度隔熱砂漿。降低混凝土面的熱傳導效應。屋頂頂板搭配隔熱板的施作或是綠化植栽進行隔熱。景觀陽台也可選用適當綠化植物,創造微氣候的改變。為都市熱島創造一片生機天空。 ? 氣哲學是理氣建築考量室內空氣如何創造自然進氣排氣的有氧空氣代謝。健康好住宅就是會呼吸的房子。針對無法自然進氣排氣也可用機械進排風搭配淨化空氣設備。創造室內舒適高含氧。保持24小時換氣通風,預防室內環境太過潮濕產生塵璊、黴菌、真菌引發過敏性疾病,也可大幅降低病毒之細菌濃度,減少感染疾病機率。 ? 家是生活的一部分,從年輕到年老的過程歷經數十年,當年長者的身體在空間又有特別需求的產生,對於室內空間必須保有適度彈性。如室內廊道的寬度,開門開口的寬度,避免地坪高低差及止滑性。讓家回應人生每個階段需求塑造長住久安居心地。

黃琳琳  正修科技大學工學院建築與室內設計系 助理教授

淺談QEESI問診表--病態建築症候群/化學物質過敏症的快篩工具

? 前面幾篇專欄中,或提到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 SBS)、或提到室內空氣品質(Indoor Air Quality , IAQ)量測等,但如何分辨是病態建築症候群或是多種化學物質過敏症(Multiple Chemical Sensitivity, MCS) ?又如何確認是否需要進行耗時昂貴的室內空氣品質專業測定與實驗室分析(即我國環保署公告檢測方式)?美日歐等國均傾向先以QEESI(Quick Environment Exposure Sensitivity Inventory)問診表篩檢建築物使用者的健康影響狀況,並比對現場評估結果、判斷主要影響因子後,再選定最適當的檢測方法與設備儀器。如此將可大幅縮短IAQ採樣分析之時間與設備、人力成本。 QEESI問診表最初由美國醫學者MD. Ashford及MD. Miller 開發(1998),作為世界共通的MCS之臨床判斷基準,並於北美實施規模達數百人的臨床實驗後確立其研究方法。1999年石川 哲(醫師、醫學博士)將此問診表首次引進日本、2003年起北條祥子(醫學及齒學博士)就日文版信效度進行確認、又進行數百人次的臨床調查,確定該問診表亦適用於日本人SBS及MCS篩檢使用;於2008年發表了日本人患者篩檢用有效判別決斷點(Cut-off point)。日本著名建築學者吉野 博(工學博士)則從2000年起將之應用於醫學與環境工學之跨領域研究。2010年由筆者將QEESI問診表翻譯成中文、引進台灣,經確認信效度之後,又將678份回收有效問卷比對40戶使用中住宅室內空氣品質後,證實此問診表確實適合作為台灣病態建築診斷篩檢工具使用。同時也初步歸納出台灣人患者篩檢用有效判別決斷點。 QEESI問診表包含五大面向— Q1.吸入性化學物質無法忍受尺度、Q2.其他物質無法忍受尺度、Q3.症狀、Q4.常時曝露化學物質之影響尺度、Q5.日常生活影響程度。每一大題包含10小題,共50個問題。為了減少作答者的主觀感覺造成給分上的過大差距,參考日文版的方式,在各給分評估上配上表情插圖(圖1)。 最後,簡單說明SBS及MCS之異同。如圖2所示,圖中二人在室內時都表現出不適症狀;但到室外後,女性的症狀並無改善,男性則完全無恙。說明該男性應為SBS患者,因為當離開有問題的室內環境後,症狀隨即改善為SBS的重要特徵。此時針對建築物室內空氣品質進行改善便可。反之,民眾如果和圖中女性一樣,即使離開了有問題的室內環境,仍持續感到不適時,就必須要就醫檢查,不可輕忽。 ?

蔡英明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胸腔內科 主治醫師

十七年了,我們依然還守護著大家的健康

? 時隔十七年,我們再度面臨到病毒的威脅。回想2003的那一幕,還是讓人驚心動魄,但也因為這樣的經驗,當再次面臨時,我們有更從容的態度,更完整的準備來對抗這一次的硬仗-新冠肺炎。 我們所熟知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 19)。這個疾病,起始於2019年12月大陸武漢的海鮮市場。報導最初起初,沒有人傳人證據。最終證實人傳人,也導致歐洲還有美洲的流行,截至2020年5月18日,已經超過470萬人。而台灣境內,於2020年1月21日,開始有第一個境外移入病例。 過去,人類感染冠狀病毒感染以上呼吸道症狀為主,包括鼻塞、流鼻水、咳嗽、發燒等。而我們所熟知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與新型冠狀病毒(COVI-19)感染後,比一般人類冠狀病毒症狀嚴重。目前,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臨床表現常見發燒(fever)、乾咳(cough)、肌肉痠痛(myalgia),或咳嗽有痰(productive cough)、頭痛(headache)、咳血(haemoptysis)、或腹瀉(diarrhea),味覺和嗅覺異常等症狀。重症患者,胸部X光呈瀰漫性毛玻璃狀病變,或有出現急性呼吸道窘迫症候群、敗血性休克、代謝性酸中 毒或凝血功能障礙等,甚至死亡。死亡率的報告因地而異(1-10+%),但醫療資源是否耗竭,可能是左右死亡率重要因素。 關於診斷,COVID-19不易以培養方式分離,目前台灣是以"病毒核酸檢測,RT-PCR”為檢驗的準則。未來快速篩檢的方式,如呼吸道抗原的檢驗,還是仍待開發。 目前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醫療策略,還是多以症狀治療為主,也就是支持性療法,並沒有像流行性感冒的”克流感”藥物。目前的奎寧加上日舒或許有效,比較期待的應該還是其他抗病藥物如瑞德西韋和法匹拉韋。我們目前還是需要更多臨床試驗結果來決定是否有效。 而預防還是最重要,目前最有效和最快速的方式,還是勤洗手和戴口罩,政府也提出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的重要性。而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的發展,需要更多時間來確定療效。有學者提出觀察研究指出,曾經接種卡介苗的族群,死亡率相較於未接種的族群低。也就是,在台灣的我們,或許當年的接種,對我們是有益的。 十七年了,台灣的醫療系統更為先進,我們沒有怯戰,反而我們更堅定地站在前線,為大家一起堅守大家的健康。

黃嘯谷  榮譽理事長 / 特聘研究員 / 教授

新冠肺炎(COVID-19):生物科技在社會焦慮不安的氛圍中點燃了希望

? 自2019年12月以來,不到四個月的時間,新冠病毒已席捲了全世界,累計至今超過了百萬案例確診,無分年齡、性別與社經地位,都受到了新冠病毒的侵襲。這段期間,封城、鎖國、禁航、居家隔離、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經由媒體的傳播,已然成為國際間前所未有共同的語言和行為,而產業的停滯、經濟的衰退、失業人數極速的增加,以及股市的動盪,更加深了人們的焦慮與不安,彷彿置身一場無聲、無影的戰爭! ? 在這場集體的恐慌中,也浮現了人們在危機時的各種深層本性,不自覺的仇外、歧視、搶口罩、搶物資,在電視畫面中真實的呈現。在疫情爆發之時,也突顯各國醫療資源的缺乏,公共衛生系統的脆弱。相反地,我們也看到人性關懷善良的一面,捐錢、捐物資、醫護人員赴前線支援的畫面,些許暖化了病毒肆虐的冷酷無情。我們慶幸台灣相較安全,經歷了SARS和空汚的震撼,都知道口罩防護及遵循防疫措施的重要性。但在3月11日WHO宣布全球大流行之時,我們也明白了這是全人類共同的劫難。此時,只嘆無疫苗可用、無藥可醫,只有靠個人的防疫行為自保。 ? 然而,在這焦慮不安之際,我們欲目睹生物科技的進步,以及國際合作、共同對抗冠狀病毒的努力!從快篩、疫苗到藥物的?發,再再展現了生物科技的能量!從去年12月31日,中國通知WHO出現41例群聚的不明肺炎,10天內確定新冠病毒並完成基因測序,不久完成病毒結構分析,為疫苗和藥物開發提供了及時亟須的資訊,也為探討新冠肺炎致病機制奠立了必要的基礎。這不過短短4個月的時間!新冠病毒是β冠狀病毒的成員,與SARS和MERS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別為79%和50%。新冠病毒有4種結構蛋白質,其中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為主要抗原,可以經由血管緊張素轉換酶II(ACE2)進入肺細胞。進入細胞後,釋放病毒核糖核酸,複製合成病毒顆粒並從細胞中分泌出來,同時誘導細胞凋亡並擴大感染。 ? 目前,為應急之需及考慮未來可能成為常態季節性傳染病,在台灣、中國和歐美國家正積極進行有效藥物和疫苗開發,期望抑制病毒進入細胞、複製或增生。疫苗開發技術主要以滅活疫苗、重組基因工程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核酸疫苗、減毒疫苗等5種技術路線同步展開,其中腺病毒戴體疫苗已在3月15日進行初期臨床人體試驗,估計5月底前有初步結果。而在3月24日,WHO宣布針對4種藥物進行臨床試驗,其中包括奎寧(抗虐疾藥物)和瑞德西韋(抗伊波拉病毒藥物)。此外,應用痊癒病人血漿輸入治療也已在臨床試驗當中,而病毒中和抗體也接近臨床試驗階段。雖然這些疫苗或藥物還在試驗階段,短期內療效還不明,但這快速、積極、高度運用科技的努力,展現了生物技術累積的實力,也為人們在焦慮徬徨的抗疫道路上,看見一道曙光! ? 抗疫還未見盡頭,在此轉述一段哈佛大學校長Lawrence Bacow (校長在3月24日確診)通知學生撤離校園的郵件裡的最後一段話:「沒人能預知在後面幾個星期即將面臨我們的是什麼,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懂得COVID-19將考驗我們在危機時刻所顯示的超脫於自我的善良和慷慨。我們的任務是在這個非我所願的複雜混沌的時刻,展示自己最好的品格和行為。願我們與智慧和風度同行」。

周聰麟  副教授

不可輕忽的室內空氣污染因子-細菌與真菌

各位讀者您知道嗎?在現今工商發達的社會,溫暖舒適的家與辦公場所可能存在著會危害您健康的隱形殺手,一般民眾身處危機下卻忽略了這些看不見的敵人。若所處的環境讓您感到頭暈、頭痛、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眼睛乾澀發紅、咳嗽、喉嚨乾燥或非感冒性鼻塞、流鼻水等以上症狀,您可能就是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 SBS)的患者了。 人可以三天不吃飯,卻不能五分鐘不呼吸,空氣對人類絕對是最重要的生存要素。現今工商業發達的社會,平均每天每人處於室內時間超過80%,為了提供使用者舒適的環境,各種空調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由於,空調系統大部分都是換冷不換氣,導致室內空氣中各種污染物濃度升高。我國為提升國民的健康,將污染管制由室外延伸至室內,於民國100年制訂了『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法規中規定了九項污染物,同時也制訂了標準參考值,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甲醛(HCHO)、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細菌(Bacteria)、真菌(Fungi)、懸浮微粒(PM10)、細懸浮微粒(PM2.5)、臭氧(O3)等。上述污染物皆有引起疾病或致死案例,因此提醒讀者重視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被忽視的隱形敵人。 現今新聞媒體發達,相信大家於新聞、報章雜誌報導都聽(看)過如:一氧化碳中毒、甲醛是致癌物質、PM2.5會經由呼吸道吸入引發肺部疾病等等。但您知道嗎? 室內空氣中有害細菌與真菌對人體的健康的危害不亞於上述的物質。 細菌可經由接觸、空氣等傳播方式,而利用空氣傳播的生物微粒稱為生物氣膠(Bioaerosol),其組成相當廣泛,包含細菌、真菌、病毒及各種生物性的物質。室內空氣中細菌所引起的致死案例如:1976年美國費城221人感染急性肺炎,最後造成34名病患死亡,此疾病的元兇為退伍軍人病桿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本菌之感染係與空調設備使用及冷卻塔飛散之冷卻水經人體吸入所引起;2001年發生在美國的炭疽菌(Bacillus anthracis)攻擊事件;另外結核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肺結核等,這些細菌一旦存在生活環境的室內空氣中,人體健康將受到威脅。 室內真菌一般對健康的人影響不大,但對於敏感族群的老人與幼兒、癌症病人、免疫性疾病或自身免疫力低下者,則有相當大威脅。真菌種類包含:酵母菌(大小約4 x 8 μm )、黴菌(直徑10~20 μm)、蕈類等。真菌繁殖時會產生大量孢子與揮發性有機氣體,一旦吸入人體,可能引起氣喘以及病態建築症候群、慢性疲勞、關節疼痛等症狀。常見室內真菌引起的疾病如:毛癬菌(Trichophyton spp.)的黴菌孢子被人體吸入而引起的過敏反應,患者出現發熱與呼吸困難等症狀的夏季過敏性肺炎;粗球黴菌(Coccidioides immitis)繁殖時,人體吸入其大量孢子,造成肺部感染等。 ? 俗話說『預防勝於治療』,消滅或降低室內空氣中的細菌與真菌,將有助於疾病的發生,預防的方式則可透過以下方式達成: 中央空調冷卻水塔需定期清理、除藻、殺菌等;獨立空調定期清洗內部(不僅僅是濾網),預防細菌與真菌聚集生長,避免吹出的冷氣全是污染源。 室內可能的污染區(物)以稀釋漂白水及70%酒精擦拭,於使用時請保持通風避免VOCs濃度過高,反而造成另一種室內汙染物的積累。若是可移動物件,則可利用陽光曝曬的消毒方式。 潮濕漏水會導致家俱發霉或牆壁產生壁癌,此兩種情況是室內真菌污染最常見來源,請立即更換或加強防水措施以防黴菌大量繁殖,並且保持室內通風乾爽或開啟除濕機降低室內濕度,使真菌不易生長。 利用空氣清淨設備如:含HEPA(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級濾網、靜電濾網、UV(UltraViolet)光、光觸媒等,皆有助於降低室內空氣中的細菌與真菌。

吳志超  常務理事 / 教授

室內空氣污染物常見來源及對人體之影響

你知道嗎?國人每人每天約有80~90%的時間處於室內環境(包含住家、辦公室或其他建築物內),生活的重心皆在室內,而室內空品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工作效率及身體健康,其中易受空氣污染衝擊的族群有老人、幼童、孕婦及體質敏感者,尤其對肺部氣管及過敏患者影響更劇。 而空氣中主要污染物有9大類,其來源及人體之影響又有哪些呢? 二氧化碳(CO2):主要為人體呼出,當空間內人口密度高且未開窗通風會導致濃度累積使人體產生頭痛嗜睡等症狀。 一氧化碳(CO)及懸浮微粒(PM2.5、PM 10):當室內有燃燒情形如瓦斯爐、焚香等皆會伴隨產生,當空間為保持通風時會CO會刺激神經中樞使人體產生不適,而懸浮微粒會穿透肺泡進入血液,可能導致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及心血管疾病等。 臭氧(O3):辦公室常用之影印機在使用時會有臭氧及懸浮微粒之產生,如長齊放置於不通風位置,對於人體易有不良影響。 甲醛(HCHO)及揮發性有機物(TVOC):清潔產品如殺蟲劑或酒精之使用則會有揮發性有機物的產生,而新購置的家具或擺設以及油漆、建材等易有甲醛易散之風險,該氣味會刺激呼吸道及眼睛等,嚴重則會有致癌風險。 細菌及真菌:當室內有牆壁發霉或漏水積水之情形皆為細真菌污染源,易造成人體健康危害。 而為進一步降低上述的危害,我國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自101年11月起針對民眾經常出入如商場、電影院等16類場所,將空氣中主要污染物訂定標準及檢測方法加以控管,然家中環境及未列管場所仍需民眾及業者們共同努力維持。

陳憲宗  理事 / 教授

喘口氣、喝口水-建築基地的透水與保水

土木建築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及文明進步具有重大貢獻,然而建築基地常為不透水設計,隨著建物面積的擴增,造成環境中愈來愈多土地喪失透氣、吸水、保水的功能,引發一些負面影響;諸如:(1)改變原有環境生態,影響所及恐造成原有動植物無法生存;(2)大地無法發揮調節氣候功能,造成都會區悶熱增溫的熱島效應;(3)降雨無法滲入土地,造成排水系統極大負擔,容易發生建物地面的積水,甚至導致都市淹水。 近來,建築基地的透水與保水設計已陸續納入各項建築開發規範,例如:《水利法》新增「逕流分擔與出流管制」一章,並於《建築物設置透水保水或滯洪設施適用範圍及容量標準》規定「都市計畫地區建築物新建、改建基地面積超過三百平方公尺,應設置透水、保水或滯洪設施」,臺北市及新北市政府也分別於《臺北市基地開發排入雨水下水道逕流量標準》及《新北市透水保水技術規則》將建築基地的透水保水量納入地方自治法規;上述法規規範之保水量若換算為降雨深度來表示,建築基地之每單位面積貯水能力至少應為45至80毫米的水量。基地透水保水設計與「低衝擊開發」的理念一致,常用方法包含:綠地、雨水花園、草溝、透水鋪面、貯集滲透設施、雨水貯留等。透過上述法規的規範,可讓建築基地保有原先環境的透水保水功能,使建築開發對環境的衝擊降到最低。 在現今土地高度開發的時代,經過環境變遷衝擊後的反思,政府與民間已攜手合作,從各層面來提升建築基地的透水與保水能力,讓大地能喘口氣、喝口水,逐漸回復水循環與微氣候的天然狀況,創造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居住環境。

洪三山  常務理事 / 院長 / 教授

感測技術在建築醫學的加值

現代人處於室內環境的時間大致超過 60%,對高齡化趨勢的台灣,咸信此停駐於室內時間之比例亦將逐漸提高,如何藉由高科技技術來優化建築結構品質與? "淨化"室內環境的相關研究或檢測產品之研製,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受到重視。 如何應用高科技技術應用於建築品質優化或居住環境之安全,主要之核心技術為「感測系統設計」;感測系統設計包含了感測元件之選擇與安裝、感測訊號處理、感測訊號傳輸與人機界面程式設計等四大主軸。所謂的感測器(元件)係指能將物理量、化學量轉變成電器訊號(電流、電壓、電阻、電容)變化的一種裝置,通常吾人需要選用適當、適量之感測器配置於適切之位置,輔以精確之電子電路完成訊號處理(通常為類比電壓),經由通訊技術將感測訊息數位編碼後以有線方式傳輸或經由射頻技術 (Radio Frequency)完成無線傳輸,最後透過程式規劃完成人機介面設計而達成室內環境控制或監測、預警之功能。筆者近十年來與本學會理事長張智元教授有多項的跨領域研究計畫與專利,主要有(a) RC建築漏水無線偵測;此技術主要是利用嵌入於混泥土內之濕度感測監控試體濕度之變化值,再以類神經運算法則判別建築試體內排/給水管可能漏水之位置,解決漏水不易偵測確切位置之困擾。(b) 建築外牆溫度優化機制;主要是利用溫度感測裝置嵌入於外牆牆體內部,實際測得牆體溫度,最後設計一套優化溫度調控裝置來改變牆體溫度進而使室內溫度能被有效調節。(c) 室內一氧化碳智慧預警;利用電化學式CO感測器來監控吾人使用燃氣設備時,所產生之CO濃度與其斜率變化值,而提出CO預警策略,有別於傳統僅採用濃度門檻值警報之設計。(d) 裝潢飾材甲醛散逸監控裝置;透過甲醛感測器感測飾材釋放之甲醛濃度再輔以溫度及排風裝置縮短飾材甲醛含量所需完全排放之時間。與(e) 外牆磁磚剝落預警裝置;利用弦式應變計之概念佈線於外牆磁磚,經由應變計電阻值之變化而偵測磁磚剝離的程度,提出預警策略。 相信有了此些整合技術若能在大數據分析與深度學習於以深化必可達成具人工智慧(AI)化的智慧建築,也將使建築醫學在「住得安全」,「住得健康」的亮點大為?提升。

黃嘯谷  榮譽理事長/特聘研究員/教授

環境與疾病的因果關係:從研究經驗和當前文獻中獲得的知識

在過去幾十年中,免疫、代謝、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病的盛行率和發病率顯著上升。遺傳變異本身已不足以解釋盛行率的變化,而環境的變遷,伴隨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可能是促使疾病盛行率增加的重要因素,甚至是疾病嚴重度的影響指標。最近幾項綜合性分析空氣污染和居住環境細懸浮微粒(如PM2.5)與疾病風險的關係,奠立了流行病學的基礎,但其影響和風險程度又因地區而異。環境細懸浮微粒通常是涉及工業、燃燒、交通和室內建材和活動過程中的副產物,對於人體免疫、代謝系統和健康的影響,均有相關的文獻報導,但其病理機制和因果關係不明。基於此,黃教授研究團隊以國人常見的發炎疾病─「氣喘」為研究重點,結合臨床、環境暴露分析與系統醫學研究,探討環境與疾病的因果關係。 在病例研究中,針對體內多環芳香烴與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的代謝物和重金屬的分析顯示,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氣喘患者的指標均顯著高於對照組,特別是重度氣喘的患者,且與其肺功能呈負相關。此外,針對2005至2013年間全民健保資料庫的資料分析顯示,暴露於細懸浮微粒對氣喘的急診和門診人次均有顯著的風險相關性。值得注意的是,在30個氣喘案例中,室內空氣污染分析結果顯示PM2.5、多環芳香烴和揮發性有機污染物(如甲苯,苯和二甲苯)的濃度均較室外空氣污染高。研究團隊為了瞭解其因果關係,歸納出由一系列細胞、小鼠氣喘模式及氣喘案例與健康對照研究分析的結果,提出「環境啟動假說」,即長期暴露於環境污染物誘導代謝系統的變化及其產生的代謝物是環境和疾病因果關係的焦點。因此,維持解毒系統的正常功能對於維持代謝、免疫和整體健康至關重要,且進一步理解代謝衡定的機制,尤其是環境影響和代謝失衡,將有助於建立環境與疾病的因果關係,並利用建築醫學的思維與積極的方法,進而開發可應用在常見慢性疾病精準預防和治療的技術。 原文和詳細專業內容,請參閱國家衞生研究院電子報第795期; http://enews.nhri.org.tw/?p=1754

孫昭玲  教授

「三手菸」知多少?!

想必大家都聽過二手菸,也知道二手菸的危害,但是什麼是「三手菸」呢? 三手菸對健康有害嗎? 要如何避免三手菸的影響呢?這次的專欄將深入淺出讓大家瞭解何為「三手菸」。 相信大家都有經驗,到牛排店或燒烤餐廳飽餐一頓後,身上的衣服甚至頭髮,都會有「烤肉」的味道。同樣的道理,有人抽過菸的環境中包含沙發、地板、汽車…等,也會有「菸霧」的味道,這正是因為香菸燃燒後的上千種化學物質會形成微粒1,黏附在我們生活的空間中,無所不在,長年累積之下,家中的致癌物質濃度漸漸提高,可能對家人健康造成慢性危害,這就是所謂「三手菸」的由來。而其中影響最大的家中成員,就可能是正在成長中的嬰幼兒,他們不僅在家時間最長,而且正值爬行與好奇的階段,不知不覺就長期與皮膚接觸這些「三手菸」物質,而這樣的接觸可能就會大大的影響嬰幼兒的健康發展,尤其是兒童過敏! 讀者或許會好奇,兒童過敏的原因不是過敏原或是空氣污染嗎?怎麼跟三手菸也有關係了?其實簡單來說,過敏原(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是塵蟎)是引起兒童過敏的「主因」,而空氣污染或是三手菸成份是「幫兇」,「主因」是決定兒童會不會有過敏及嚴重程度如何,而「幫兇」是讓原本的症狀更嚴重。2018年美國史丹佛大學在過敏領域頂尖期刊發表重要科學證據,證實了三手菸的重要成份–尼古丁代謝物4-(methylnitrosamino)-1-(3-pyridyl)-1-butanone,可以透過皮膚的吸收,影響過敏免疫細胞的功能,讓原本的過敏氣喘症狀更加嚴重2;換句話說,在家時間很長的嬰幼兒,如果已經有過敏情形例如: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的相關症狀,再加上家裡的三手菸,就會讓症狀雪上加霜,不易控制或是反覆發作。 那如何避免三手菸的影響呢? 相信讀者都知道該如何做 – 戒菸(一勞永逸的方法)、不在家中吸菸、在外面吸菸後回家馬上洗澡換衣服、勤勞使用吸塵器去除家中的三手菸成份(也順便吸走塵蟎與空氣污染物質),以上這些方法都能使居家環境更安全,更健康! 另外,貼心提醒爸爸媽媽在清理吸塵器時,自己也需要戴口罩,避免再次暴露到高濃度的塵蟎及三手菸成份喔! 參考資料: 1.https://iaq.epa.gov.tw/indoorair/page/News_6_2.aspx (行政院環保署 室內空氣品質資訊網-常見的室內空氣污染物) 2.Yu M, Mukai K, Tsai M, Galli SJ. Thirdhand smoke component can exacerbate a mouse asthma model through mast cell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8 Nov;142(5):1618-1627. Epub 2018 Apr 18. (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研究)

張淳翔  醫師 / 醫學顧問

淺談過敏性鼻炎

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目前台灣過敏性鼻炎的盛行率約達 15-30 %,且有逐年上升之趨勢。平均而言,約有四分之一的成人和三分之一以上的兒童為此所苦惱。另外,若父母親皆有過敏性鼻炎時,其孩童過敏的機會更高達50 %左右。 過敏性鼻炎常是吸入的過敏原與體內特異性 IgE 抗體結合,產生免疫反應,導致鼻黏膜發炎的狀態,臨床上會出現打噴涕、流清鼻水、鼻塞、鼻子、上腭、喉嚨、耳朵、眼睛癢等症狀。除此之外,由於長期鼻涕倒流或是因為鼻塞而張口呼吸,易導致喉嚨不適,並常發出清喉嚨的聲音及咳嗽。同時,因為鼻部長期充血阻礙血液循環使眼瞼下靜脈血鬱滯,出現黑眼圈。 造成過敏的原因,除了遺傳的因素之外,一般認為,鼻過敏與環境因素也息息相關。在台灣,最常見的吸入性過敏原有塵螨、灰塵、蟑螂、動物皮屑、黴菌等等;除此之外,隨著現代環境變遷、空氣汙染加劇,室內汙染源也隨之增加,目前我們已知的主要室內汙染成分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乃至裝潢建材中常出現的甲醛物質等,也可能與鼻過敏息息相關。 過敏原之避免一直以來都列為防治過敏首要之步驟,經由特定的措施避免過敏原,可以有效減少過敏原的暴露量,但在近年部分的實證研究顯示,單一室內過敏原的避免對於臨床過敏症狀之改善程度,尚未達到統計上之顯著意義。然而從鼻過敏的機轉來看,確認過敏原進而加以避免仍是治療過敏性鼻炎的第一道防護。過往,與鼻過敏相關的居家過敏原防治,偏重於灰塵、塵螨的控制,但隨著環境監控技術的普及與進步,期待未來能在過敏防治中釐清更多相關因子,並透過建築技術及相關建材的配合,有效降低鼻過敏的發生。?

林宜靜  理事 / 醫師 / 副教授

室內環境物質對過敏性疾病的影響

台灣在過去的幾十年來,氣喘及過敏性疾病的患病率顯著增加,是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醫療和經濟問題。基因遺傳和環境中過敏原的存在,並不足以解釋盛行率變化的原因。人們平均大約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在室內環境度過,室內裝飾帶來的污染物,尤其是室內環境中油漆塗料、木材及家俱產生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如甲醛、苯類等,對過敏性疾病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然而這些有機化合物的暴露是否會造成過敏氣喘疾病的發展或惡化,目前的研究證據還沒有一致的結論。 苯環類(如苯、甲苯和二甲苯)和甲醛是目前研究室內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對過敏氣喘疾病影響的的主要類別,在一個澳洲的研究中發現,氣喘孩童相較於其他兒童,家中客廳的空氣灰塵有較高濃度的苯、甲苯和二甲苯,且甲苯和苯濃度每增加10個單位(μg / m3),罹患氣喘的風險分別增加了2倍和3倍。但在英國的一項研究結果卻發現,氣喘兒童和其他家庭環境中的揮發性有機物質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生物監測」是藉由測量生物檢體(如血液、尿液)中的環境化學物及代謝物,來評估其暴露的程度。相較於其他研究方法,生物監測更能有效的評估環境汙染物對生物體所造成的影響,以及與疾病的相關性。然而,所使用的生物檢體、想分析的物質及實驗技術,都可能會影響生物監測的數據結果。如何研發更快速簡便的生物監測方法,協助了解室內環境化學物質對疾病的可能影響,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陳牧言  專業顧問 / 副教授

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的其中一個分支,複雜的特徵擷取方式與端到端的使用是深度學習主要的優勢,CN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RNN(Recurrent Neural Network)等都是常見的結合。深度學習常使用類神經進行特徵擷取並輸出分類。深度學習在處理非結構資料的問題上更為重要,原因在於結構過後的資料已經經由人類專家進行判斷處理了,深度學習在最優解空間已被限制的情況下並沒有辦法發揮到最大功效,更何況其他傳統的分類模型單純針對人類專家規劃的特徵已經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了。但是,當傳統分類法進行非結構的問題分類時,於分類前還需告知輸入特徵該怎麼處理,若直接讀取全部資訊進去分析可能會造成精準度表現不佳,此時將造成不便。深度學習的優勢就在於輸入端的源頭可以直接放還未處理的資料,不管為音訊、圖片、文字等,都能經由一個複雜的特徵擷取並進行分類運算後得到輸出的結果,而且這樣的學習能力比起以往的實驗有更多的突破,最直觀的就是Alpha Go這類圍棋解題系統以及後來不倚靠人類專家訓練資料的Alpha Go Zero。深度學習可以理解為一個複雜的函式,人們將輸入資料放入這個複雜的函式,經過計算得到一個預測結果,這個預測結果的可靠度需要倚靠訓練資料去調整,但是比較難以證明的是這個複雜函式之中如何去進行參數的調整,而萃取出來當作判斷依據的特徵是否真的有效,因此,這個複雜函式有用性依然是以實驗實證方式進行評估。深度學習方法試圖解決人類以往無法輕易解決的數學問題,雖然深度學習對於內部的收斂性還未進行嚴格的數學證明,但是實務工程上確實是有突破性的發展,成為人工智慧路上重要的里程碑。 2019年成立的社團法人台灣建築醫學學會(Taiwan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Medicine, TSAM)的服務平台,將催生與推展健康住宅新創產業的服務市場。筆者深信建築醫學與人工智慧技術整合,未來達到所謂的智慧生活(Smart Living)將不是夢想,目前熱門的人工智慧(AI)結合物聯網(IoT)的AIoT,也將實踐在建築醫學的領域上。

張智元  理事長 / 教授

建築醫學-你的房子會(治)致病?

無論工作或是生活,人們有2/3以上的時間是位處於室內環境,因此室內環境的品質良窳通常影響人的健康甚鉅。近年來多數民眾的認知已開始接受室內空氣或環境品質不良,容易導致身體不適之觀念,但從環境醫學(Environmental Medicine)或建築醫學(Architectural Medicine)的角度而言,若透過環境介入治療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室內環境管理與服務是有機會從負向的「會致病」轉換成正向的「會治病」。 從筆者於2006年首次提出的建築醫學論點、病態建築症候群(Sick Building Syndrome, SBS)、住宅健診實務與產業、人工智慧技術興起、環控技術的成熟發展、建築優生學(Architectural Eugenics),一直到近期市場很熱門的抗空汙宅(或健康宅)等議題的發展現況來看。期望透過建築物的新建規劃與老屋改善技術的研發,將創新的智慧環控技術輔以環境介入治療機制,讓房子從令人擔心的會致病,進步轉換成令人期待的會治病。前述論點現階段雖然仍存在不少的限制與挑戰,但其實也已經初步可到些許的整合與創新機會。 2019年成立的社團法人台灣建築醫學學會(Taiwan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Medicine, TSAM)的服務平台,主要是希望透過跨域性的專業整合,在TSAM的平台下讓醫學科學、公共衛生、環境科學、資通訊科技、自動控制、土木與建築等專業領域的專家們共同合作,期許未來能嘗試讓人工智慧環控技術、氣喘友善環境診斷模式、創新工程改善技術、低過敏性住宅規劃與認證等技術與機制,得以被創新研發成功,改善一般民眾的生活與職場室內環境品質,藉以提升國民健康,並催生與推展健康住宅新創產業的服務市場。筆者深信讓您的房子不致病或會治病,這件事不是夢想,而是已正在逐步創新研發與實踐中的理想。下一步夢想即將實現、敬請大家一起期待。

美化布局示例

欧易(OKX)最新版本

【遇到注册下载问题请加文章最下面的客服微信】永久享受返佣20%手续费!

APP下载   全球官网 大陆官网

币安(Binance)最新版本

币安交易所app【遇到注册下载问题请加文章最下面的客服微信】永久享受返佣20%手续费!

APP下载   官网地址

火币HTX最新版本

火币老牌交易所【遇到注册下载问题请加文章最下面的客服微信】永久享受返佣20%手续费!

APP下载   官网地址
文字格式和图片示例

注册有任何问题请添加 微信:MVIP619 拉你进入群

弹窗与图片大小一致 文章转载注明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发表评论
平台列表
美化布局示例

欧易(OKX)

  全球官网 大陆官网

币安(Binance)

  官网

火币(HTX)

  官网

Gate.io

  官网

Bitget

  官网

deepcoin

  官网
热门文章
  • 区块链社区有哪些?区块链社区是什么?

    区块链社区有哪些?区块链社区是什么?
    展开全文...
  • 0.00006694个比特币等于多少人民币/美金

    0.00006694个比特币等于多少人民币/美金
    0.00006694比特币等于多少人民币?根据比特币对人民币的最新汇率,0.00006694比特币等于4.53424784美元/32.5436 16人民币。比特币(BTC)美元(USDT)人民币(CNY)0.000066944.53424784【比特币密码】32.82795436 16比特币对人民币的最新汇率为:490408.64 CNY(1比特币=490408.64人民币)(1美元=7.24人民币)(0.00006694USDT=0.0004846456 CNY)汇率更新时...
  • 0.00003374个比特币等于多少人民币/美金

    0.00003374个比特币等于多少人民币/美金
    0.00003374比特币等于多少人民币?根据比特币对人民币的最新汇率,0.00003374比特币等于2.2826 1222美元/16.5261124728人民币。比特币(BTC)美元(USDT)人民币(CNY)0.00003374克洛克-0/22216.5261124728比特币对人民币的最新汇率为:489807.72 CNY(1比特币=489807.72人民币)(1美元=7.24人民币)(0.00003374USDT=0.0002442776 CNY)。汇率更新于2024...
  • 0.00015693个比特币等于多少人民币/美金

    0.00015693个比特币等于多少人民币/美金
    0.000 15693比特币等于多少人民币?根据比特币对人民币的最新汇率,0.000 15693比特币等于10.6 1678529美元/76.86554996人民币。比特币(BTC)【比特币价格翻倍】美元(USDT)人民币(CNY)0.000/克洛克-0/5693【数字货币矿机】10.6 167852976.8655254996比特币对人民币的最新汇率为:489,807.72 CNY(1比特币= 489,807.72人民币)(1美元=7.24人民币)(0.00015693 U...
  • 带你进入一次元宇宙,让你亲身体会如何在元宇宙中抓住自己的机会

    带你进入一次元宇宙,让你亲身体会如何在元宇宙中抓住自己的机会
    元宇宙是个怎样的世界?鑫哥今天带你进入一次元宇宙。今天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解释一下元宇宙,还有如何利用元宇宙实现财富自由。What kind of world is Yuan cosmos? Brother Jin took you into the Yuan cosmos today. Today, explain the Yuan cosmos in the simplest language, and how to use the Yuan cosmos for the...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