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区块链进入大多数人的视野基本是以比特币为起始的,但比特币只是区块链应用的一种形式。作为价值传输网络,区块链凭借其去中心化、匿名性、防篡改等优良特性,在数字2.0时代可成为变革的重要推动力而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期嘉宾林乐博士作为区块链行业的观察者与实践者,为我们详细解读了区块链的概念,介绍了相关应用,以及他创立的公司-上海能链众合科技有限公司-在利用区块链技术探索绿色金融方面创新应用的情况。讲座可分为区块链的概念与理解,区块链的应用实践两方面的内容。敬请阅读。
6月5日晚,应中欧绿色能源金融研究所邀请,上海能链众合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能链科技”)创始人兼CEO林乐博士做客“绿色金融与新能源投融资创新大讲堂”,以“区块链与绿色金融创新”为题分享了他对区块链技术的理解以及区块链在绿色金融应用方面的一些探索和思考。本次讲座邀请了我校中欧能源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导师及学生前来交流,中欧绿色能源金融研究所李爱军副教授、杨晴副教授及李之添老师参与。
林乐博士是区块链技术应用方面的先驱,他在2016年8月正式创立了能链科技公司,当年11月便在乌镇全球互联网大会上做了基于Fabric碳资产开发应用的Demo,2017年3月公司完成了3500万的pre-A轮融资,2018年12月29日,公司主导开发的格林元素(GEL Chain)主网1.0上线。林乐博士在区块链技术和绿色金融相结合方面做出了很多示范性探索,本次讲座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区块链的概念与理解、区块链的应用与实践。
一、区块链的概念与理解
介绍区块链的发展,总是离不开数字货币,林乐博士首先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数字货币最初的价值确认。2010年5月22日,比特币(BTC)在比特币社区完成了第一次价值确认,即用1万个BTC来交换一个披萨,而现在,BTC的最新价(2019年6月4日)已经达到54300人民币/枚,9年前的那块披萨堪称世界上最贵的披萨,5月22日也被称为“比特币披萨日”;类似的,2017年12月3日,以太币社区曾以555.55个以太币(ETH)交换一只以太猫(电子宠物),而如今,一个ETH的价格大约为1700元人民币。
区块链构建的数字世界和我们现实的物理世界以前像是两个平行的世界,但随着2018年数字货币泡沫破裂,这两个世界开始慢慢地融合,区块链应用开始落地。林乐博士说,随着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我们已经慢慢地踏入数字2.0时代。在这个时代,IoT和AI好比是生产工具,大数据则是生产资料,而区块链则会重塑生产关系。具体而言,IoT可以帮助我们降低信息采集成本,人工智能将帮助我们降低信息处理成本,而区块链则可以帮助我们降低信息信任成本。林乐博士指出,正如著名财经杂志“The Economist”所登载的,区块链实际就是制造信任的机器。在现实生活中,信任是商业活动的基础,而区块链凭借其去中心化和防篡改等特性,恰恰是最好的制造信任的机器。林博士指出,整个数字世界,最核心最应着重解决的,就是分布式一致性问题,也就是针对一笔交易或者一段信息,不同的节点如何达成一致性的问题,而区块链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区块链的内涵、特征和优势概述。林乐博士指出,区块链的内涵就是P2P网络,链数据结构,加密技术,共识算法以及智能合约的一个组合,其具备分布式一致性、防篡改以及可追溯的特征,因此安全(数据库安全与数据安全)、透明(机制透明与交易本身透明)和高效就是区块链的显著优势。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的重要内涵,也是保证区块链解决信任问题的关键所在。林乐博士首先对共识机制的定义做了介绍,共识机制是指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就网络的状态达成统一协议的过程。共识机制也被称为共识算法,它有助于验证和验证信息被添加到分类账簿,确保只有真实的信息被记录在区块链上。就该机制的发展而言,第一代的共识机制主要包括PoW(工作量证明)、PoS(权益证明),第二代共识机制则以DPoS(股份授权证明)为代表,但是这两代共识机制存在显著的一些缺陷,比如第一代共识机制的交易频率较低,一般每秒只有几十到几百左右,而真实世界中,比如支付宝,一秒内可以处理30万笔左右的交易,此外,PoW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和能源,也是一大缺陷;而第二代的DPoS通过采用21个固定的记账节点来提高效率,虽然交易频次可以达到每秒2000/3000的水平,但去中心化程度是下降的;有这些考虑,林博士指出,能链科技公司自主开发了第三代共识机制xPoA,这个机制有点类似证监会发审委,即有大量的储备节点,但最后真正用来达成共识的节点只有7个(这7个节点通过真随机数在共识前一段时间内确定),这个机制可以实现去中心化和安全以及性能的完美平衡。接下来,林乐博士重点讲解了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是由事件驱动,具有状态且获得多方承认,运行在一个可信、共享的区块链账本之上的,且能够根据预设条件来自动处理账本上的资产的程序。智能合约的经典模型如图1所示。关于区块链的结构,林博士介绍,典型的结构就是子区块通过储存上一区块的哈希值索引来形成链状结构,而本区块则还包含自身的哈希值、随机数、难度、时间戳以及所有的交易信息等。
上图: 智能合约模型
接着,林博士分享了他本人对区块链的3个理解。第1个理解,区块链是一个高效的账户体系。人类的账户体系,从最初的实体账户(如Bloomburg账户)到互联网账户(如支付宝账户等),交易效率得到了提高;而从互联网账户到区块链账户,则可以实现支付清算结算一体化,这是人机平等账户时代(机器有独立的身份)和共享经济账户时代(共享价值)。第2个理解,区块链是一个高效的价值流通网络。互联网解决的是信息的流通,而区块链将帮助解决价值的流通。在未来,以区块链为基础构建价值互联网络,通过透明、可信的账本,我们可以促使有价资产和有价数据等价值载体形成连通,最终实现创新的金融服务。第3个理解,区块链是一种协作机制。智能合约在盈利资产链接参与双方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锁定全责,另一方面则可以帮助我们分配利益。也就是说,通过区块链,我们可以在预先设定好的规则下组织生产并分配收益。
林乐博士指出,区块链本身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涵盖了信息科学中的密码学、算法,经济学中的激励机制设计以及政治学中社区发展的多方利益博弈。区块链最大的魅力在于构建一套完整的生态机制,但这也是最困难的。从区块链的发展周期来看,林博士判断,从2014年到2018年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而从2018年到2020年则是概念验证的过程,在2020到2025年间,是一个初见颠覆的时期,可能是金融,也可能是跨境贸易等等;而2025年之后,区块链、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则将构建一个完整的数字生态,形成区块链新经济。林博士认为,这样一个趋势是无法回避的,投身其中,或许就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而拒绝的话就会被时代所遗忘。
上图: 区块链发展周期与预判
区块链的发展尽管有种种可能,但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林博士指出,从技术局限、思维鸿沟、范式冲突(中心化机构和去中心化组织之间的冲突)、跨界障碍、映射困境和道德风险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挑战。从道德风险方面看,很多公司表面说是区块链公司,但本质可能就只是做页面展示,并没有真正的技术,这就容易形成骗局。行业处在这个发展阶段,道德风险是要着重关注的。林乐博士也提出,前两年以全球的流动性来支撑区块链发币公司的高估值,这是不对的。资本市场应该是分层的,通过信息披露制度和投资者保护制度做多方分层,同时通过限制流动性来限制早期的估值。创业公司低存活率的现实不应在区块链行业被忽视,这也再次证明,金融是需要监管的。林博士也分享了自己的几点思考:首先,区块链是数据时代的经济基础,而在未来,区块链对于人类世界的变革,应该是先服务再颠覆;随着组织边界越来越模糊,公司制在未来十年二十年可能会被边缘化,而中心化和分布式架构也将长期并存;资产形态也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资产权益化到资产证券化(开始具备流动性),再到资产通证化(可具备无限流动性)。借助智能合约,实现资产数字化,资产将变成智慧的资产;最后,还可能会有两个融合,即金融属性的融合与实体金融的融合,这将对古老的金融监管体系带来全新挑战。
二、区块链的应用与实践
在区块链的应用实践方面,首先,林乐博士对自己的公司做了一些介绍。能链科技致力于通过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的结合,来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构建一站式分布式资产登记、融资及流通平台,深度服务于产融效率的提高。
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世界的必然趋势,绿色是人类最广泛的共识。但环境具有公共属性,我们需要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去激活绿色共识。林博士表示,透明、公证和价值是设计并实现绿色共识的关键所在。能链科技基于区块链技术,去公证化、定量化和通证化个人绿色贡献,以激励绿色行为,落地绿色共识。具体项目来看,能链科技在2018年与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所合作共同开展“全民碳路”项目,并设计了个人绿色贡献凭证,也就是GC(Green Credit)(1GC=1kgCO2当量=1RMB)。林博士介绍说,在2018年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上双方还发布了联合声明。从用户端看,借助能链科技主链的绿色生活DAPP,用户可以将平日通过乘地铁、骑自行车等绿色行为而获得的GC,而GC则可以拿到合作的商户处兑换产品及服务。目前,GC客户端用户数已经达到了20万,并且有1万+的日活跃量。
接下来,林博士介绍了基于区块链的碳资产开发平台应用。林博士指出,当前,企业融资有两大显著的痛点,一是基于主体信用融资难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二是基于长尾资产的融资则无法被主流金融体系覆盖。在智能设备、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场景中,有大量零散、优质、物联的资产亟需融资,这个规模达数万亿的市场,基于传统评估手段的金融机构是很难进入的。因此,能链科技就希望通过区块链+物联网的组合,来助力分布式资产投融资效率的全面提升。林博士介绍说,从产业体系看,资产端主要有运营数据和现金流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IoT等方式采集,通过资产上链登记及存证智能合约,这部分数据就可以传达到金融体系端。而金融体系端的资金走传统的金融渠道(信贷、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这部分资金通过分账智能合约和可信现金流分配,就可以流到产业体系,从而助力分布式资产投融资效率的全面提升。从具体案例来看,目前能链科技公司已经落地的项目包括某地的充电桩网络,某分拣机器人公司及某智能蜂箱集团等。事实证明,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分布式资产的投融资,确实大有可为。
随后的问答环节,林乐博士就观众提出的比特币的价值依托、GC应用中的定价问题、区块链如何帮助金融机构做投资决策等问题做了详细解答。
作者:陈英祺、张毓
摄像及编辑:杨晴、李之添
绿色金融与新能源投融资创新大讲堂简介
“绿色金融与新能源投融资创新大讲堂”,由华中科技大学中欧绿色能源金融研究所主办。大讲堂作为研究所重要专业交流平台之一,希望能把握全球和中国绿色发展的大趋势大战略,促进绿色能源金融领域行业内外交流及促进“技术”与“资本”创新合作,特别是通过邀请业界杰出人士为华中地区相关领域学者与机构、高校学生讲授绿色金融与新能源领域的前沿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促进决策者、学界和业界的交流,努力将此大讲堂打造为覆盖绿色金融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国际化的高端专业交流合作平台。
“绿色金融与新能源投融资创新大讲堂”后续会继续邀请业界重量级专家学者来到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持续推出一系列绿色金融前沿讲座,敬请期待!
往期绿色金融与新能源投融资创新大讲堂回顾
第一期:点绿成金:绿色金融的实践与思考(点击链接访问新闻,下同)
主讲人:唐斌,深圳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总经理
第二期:Roads to a sustainable future: from urban to global perspectives
主讲人:Dr. Klaus Hubacek,Professor of University ofMaryland
薛进军,Professor of Nagoya University
陈彬,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第三期:工业园区能源供应绿色之路
主讲人:丁振华,东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第四期:国内外绿色债券发展现状及趋势
主讲人:周沅帆,中债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第五期:绿色信托创新发展实践与探索
主讲人: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第六期:美国绿色能源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
主讲人:刘广一,国家电网公司全球能源互联网美国研究院技术总监
第七期:Solar Energy Forecasting Advances and Impacts on Grid Integration
主讲人:Jan Kleissl,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
注册有任何问题请添加 微信:MVIP619 拉你进入群
打开微信扫一扫
添加客服
进入交流群
发表评论